1882年11月,CharlesDow、EddieJones和CharlesBergstrasser,在紐約華爾街15號創辦了Dow,Jones&Co。最初Dow,Jones&Co的業務,就是編製一份叫做《AfternoonNewsLetter》的財經簡訊。兩年後,它們購置一台印刷機,也在財經簡訊之外報道時事新聞,報章的名稱改為《WallStreetJournal(華爾街日報)》;與此同時,他們推出DowJonesIndustrialAverage(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提供量度市況的標準。當時,這三個年輕人深信美國的潛力無可限量,認為財經市場大有可為,於是一股勁地去創業。結果,歷史證明他們完全正確,而他們所創立的公司,成為了世界市場上首屈一指的財經資訊供應企業。
除了提供財經資訊外,DowJones在技術分析理論也有莫大的貢獻。由1885年創刊至1902年,《華爾街日報》的社論一直由CharlesDow執筆,針對市場走勢作出研究分析。Dow逝世後,追隨者將他在社論內的市場分析,系統地總結下來,建立了財經市場技術分析派的基礎──道氏理論(DowTheory)。
接着的一個世紀,無論是《華爾街日報》、道指抑或道氏理論,都成為美國財經市場的同義詞。不過,更重要一點,是他們對市場的貢獻。如果沒有這一班深信市場的中堅分子,今天美國財經界的面貌絕對完全不一樣。
華爾街15號的事跡,也說明了一份具影響力的財經報章,背後班底必須對市場運作抱有一份好奇心。試想想,若當初創辦Dow,Jones&Co的三個年輕人對市場沒有熱情,又怎可能有如此創見和理想?對於蘋果財經資訊研究組來說,這無疑是個非常重要的啓發。
《蘋果日報》十年前便開始無間斷地每周進行讀者調查。在本周《蘋果投資一周》,我們嘗試從這個龐大的數據,去找出市場大勢的來龍去脈。當然,究竟這個研究,日後會否變成一個分析大市大勢的工具,則有待未來歷史為我們作見證。
雖然技術分析能夠為投資者捕捉市場時機,不過,基本因素對大市的影響更為深遠。近日,特區精英煞有介事地將「十一.五」及「邊緣化」等空言掛在口邊。我們對中央指令經濟的五年計劃沒多大興趣,不過卻關心當中是否有利可圖。古今中外,政策傾銷定必製造另類商機,積極去尋找獲利機會不是更實際嗎?甚麼「邊緣化」,就留給無所事事的官員去談吧!
蘋果財經資訊研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