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消防處初步發現昨日觀塘茶果嶺意外中引致噴火傷人的罪魁禍首為「三元乙丙」(簡稱Epdm、ETHYLENEPROPYLENETERPOLYMER),是一種揮發性甚強的塑膠原材料,消防懷疑事發前該物料已在密封貨櫃箱內悶燒。有機械工程學者指當工人開啟貨櫃門檢查時,外在空氣湧入貨櫃內形成「風管效應」(airducteffect)助長火勢,火燄更乘氣流噴出貨櫃,將兩工人燒傷。
城市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張漢揚稱,「三元乙丙」是一種常用的化學聚合物,主要是製造塑膠原材料,其密度高、性質堅硬、耐熱、耐冷,但其製造物料則揮發性極強,化學穩定性不高,運送時需要小心。
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盧覺強工程師則指,這次意外中火球由密封貨櫃噴出傷人意外是「風管效應」後果,因為當工人開啟貨櫃門,大量新鮮空氣湧入貨櫃,空氣內氧氣更為火燄助燃,溫度更達攝氏一千度,其間熱空氣充斥貨櫃內向上升形成對流,令貨櫃箱如同風管,稍後熱空氣及猛烈火燄由貨櫃門缺口噴出形成搶火,兩工人首當其衝。
工會批法例沒監管揮發物料
貨櫃運輸業職工總會副主席謝浪則批評意外暴露消防處現行法例漏洞,他指現行法例只規定運送列入危險品貨物的車輛需貼上危險品標籤,但其他易燃或高度揮發物料則不受限制,昨日搶火燒傷工人意外正是法例漏洞的活生生例子,過去亦曾發生貨櫃車運送電單車零件時,油缸內殘餘氣油因陽光照射引致爆炸意外,呼籲當局修訂法例。
他補充,有經驗工人及貨櫃車司機開櫃檢查時,都會側身開門以避過氣流或火球。
部份貨櫃裝卸碼頭工人則指一般而言,他們開櫃檢查時都會拍照存檔備用,方便日後核對,他們為保安全,不會開啟貨櫃後便即時拍照,以免拍攝時產生火花燃着貨櫃內氣體引致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