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沂 城市智庫時事評論部召集人
自去年六月起,曾蔭權上任後的特區政府以「強政勵治,福為民開」為施政理念,這樣的執政新風不斷顯現成效。近來,香港的樓市、股市齊飛,就業市道、消費市道大大改善,經濟全面向好。如果不是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語重心長地提醒港人「要正視邊緣化的問題」,恐怕市民的樂觀情緒都不會受到影響。
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邊緣論」仍處浪頭高處,曾特首的「退休論」又激起了千層浪。特首曾蔭權早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突然談起退休後,「一定會離開香港一段時間,因為特首(卸任後)留在這裏,多多事幹,阻手阻腳,一定不受歡迎,不應該,一定要走。」他事後又補充,早在九五年開始擔任財政司司長時,就已計劃退休的事,「做到政府高官,退休之後離開香港是最好的」。在討論曾特首言論背後的政治隱喻之前,我們不得不佩服本屆特區政府在設置政治議題引導輿論取向方面,比起上屆有明顯進步。
設政治議題引導輿論
如果曾蔭權「退休論」的矛頭是指向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話,起碼說明陳太被曾特首視為眼中釘及潛在的強勁對手。還有不到一年的任期內,曾蔭權就要為連任而戰。如果中央首肯讓曾蔭權連任一屆,在能力範圍之內,大可安撫親中政團,協調商界強人,避免有人參與角逐特首,問題是牽制不住陳方安生,她的真正動向未到選前的關鍵時刻,恐怕無人能摸得清。曾蔭權最不想遇上的競爭對手是陳方安生,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曾蔭權的「退休論」其實是有感而發的。
明指陳太暗指董建華
從「退休論」也可以窺視出曾蔭權內心世界如何百感交集。曾蔭權在這個時候提出「退休論」,可以起一石二鳥的作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曾蔭權這次的劍鋒所向,說不定是明指陳方安生,卻又暗指董建華。
董建華雖然在去年三月退下了特首的寶座,卻榮升為國家級領導人成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在政治地位上,董建華比起曾蔭權毫不遜色,甚至可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壓過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香港仍經常出席一些重要的公開活動,免不了與特首曾蔭權同場碰面。雖然說董先生在公開場合對香港政治事務三緘其口,但是無形中已對曾蔭權加添了壓力,畢竟董建華還有前特首的身份,又是曾蔭權的前上司。最近,特區政府也正為董建華安排前特首辦公室,可見董先生仍在香港事務上發揮一定潛在影響力,曾蔭權豈可不產生防範心理呢?
正當我們一致看好曾蔭權可以在連任路上如願以償時,他的「退休論」又令人覺得他萌生去意。這是我們要探討「退休論」包含的第三層政治含意,即曾蔭權用以退為進的謙卑心理,讓外界減少對其連任野心的窺視。
學會領導人說話藝術
中國傳統社會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精神,在曾蔭權短短幾句話中,用溫和的語調演繹出來了。同時,「退休論」也是身處高位的政治人物急流勇退的一種表現,現在通過曾蔭權之口,更體現出一種舉重若輕、能屈能伸的政治家風範。我們或許不能感受到曾蔭權在連任路上的難言之隱,其成功連任的機會是否突生變數呢?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如果曾蔭權的「退休論」是希望包括董建華、陳方安生等人避免在香港繼續發揮影響力,或在特首選舉一事上知難而退,其功效並不令人看好。「退休論」的真正內涵,或許存在於曾蔭權以退為進的戰略部署,甚至是預感連任未必成功的感慨之言。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退休論」令輿論界有了許多揣摩的空間,這或許是曾蔭權學會了中央領導人的說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