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伊莎貝拉》像不像「王家衞」?倘若只有像與不像兩個選擇,我會說像,但是這樣極端化的定論委實不必。當然,像王家衞並非貶損,正如說一部黑幫片拍出了哥普拉的風格,應該是一種褒獎,在頹美的傷痕愛情電影領域裏,王家衞的確手執牛耳。文人相輕,電影人亦如是,說《伊莎貝拉》拍出了王家衞的風格應該是表揚而非指摘,問題是這樣概略地歸類了,恐怕會令敏感的觀眾以為該片很艱深,在腦海浮現出「緩慢」、「自我」、「2046」等字眼,於是,我會補充說《伊莎貝拉》在形而下帶有王家衞電影的影子,在形而上保留了彭浩翔的創作思維。
甚麼是彭浩翔的創作思維?我認為是表面放誕、內裏着重邏輯的思量,發狠而童心未泯的取向。儘管《伊莎貝拉》較《買兇拍人》、《大丈夫》、《公主復仇記》及《AV》唯美純情,但仍保留了彭浩翔偏愛的懸念布局手法,如像剝洋葱般將謎團層層解開。彭浩翔是香港少數懂得運用簡單鏡頭交代重要劇情的導演,畫面比語言的覆蓋面廣,因此來到解謎的一刻也就更利落。該片峯迴路轉,卻沒有轉彎抹角。
除了勇奪銀熊獎的音樂,《伊莎貝拉》出色之處還有很多,事實上該片的配樂難以跟影像與劇情分割,沒有林志堅的出色攝影與文念中的美術指導,金培達從葡萄牙民謠(Fado)中提煉出來的寂寞與哀愁,感染力將大打折扣。相輔相成的當然還有演員的演出,譬如說梁洛施唱《夢伴》一段,觀眾意猶未盡,音樂的切入打斷了觀眾愉快的情緒,彷彿在預告美好的事物就如曇花的生命。
這是敍事淡化的電影,着墨都放在感情線上,牽涉的江湖事以文字交代,不過字數略長,與澳門回歸扯上關係亦流於表面。杜汶澤作出了從影以來最內斂的演出,效果不俗。梁洛施的表現整體上帶來驚喜,可惜接近尾聲跟杜汶澤吃飯一幕,培養流淚情緒過於着迹。在劇情上最為失色的,是梁洛施跟杜汶澤的多位女友講數的部份,過濃的商業味與電影的整體氣氛銜接不上,感覺突兀;相反梁洛施關上冷氣,杜汶澤汗流浹背地走出房間,低調的處理讓幽默感自然散發,屬神來之筆。大部份香港觀眾看電影只求官能刺激,對與藝術沾邊的電影望而生畏,《伊》片沒你們想像中的扮嘢或高檔,沒甚麼可怕的。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