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衛靈公》載了一段孔子說的話:「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以前,我有好多豬朋和狗友,終日「言不及義」,耍嘴皮,相處頗為愉快。日久見人心,有些慢慢露了惡質,現了本相,原來,一直都是來「攞着數」;着數,不一定指錢財,偷一個說溜了嘴的故事,求一段「友情搭夠」的捧場文字,借勢埋堆,托人說項薦一份職事,講幾句好話……都是着數;着數欠奉,朋友之義,就不存在了。
居澳這幾年,交上了好多踏實的新朋友,也看清了幾個愛着數的「舊知交」,緣來,緣去,好正常,也是經一事,長一智,不敢有太多無謂的唏噓。最慶幸,還是一雞死,十雞鳴,朋友,越交越好。「像你這樣的惡徒,怎會有那麼多的貴人相助?」豬朋向來不解。其實,我也摸不着頭腦。「可能……因為我靚仔。」偶然,想到這麼一個理由,聞者,不識趣,多當場嘔吐。
魯哀公問孔子:「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一足乎?」夔,音葵,是個古人,相傳只有一隻腳。孔子,有異議,認為:「夔一足」,不是指阿夔是個跛子,是這個人,兇狠殘暴,不為人所喜;然而,從來沒人要傷害他,因為他十濁裏,有一清,阿夔很能守信,不會以美言騙人,就憑這「一」點「足」矣;所以說,夔一足。
翻古書,才明白這道理:我樣貌,性情,百般不討好,卻有推心置腹的真朋友,原來,我也是阿夔。朋友愛我,就愛我頭腦簡單,「不會美言」。誰會愛老實的朋友?還不是同樣的老實人?天理循環,老實人身邊,都是老實人;小滑頭能交上的,也只會是油滑的黃鱔和泥鰍。你不算計人,人家就不算計你;誰算計你,誰就會失去你這個正直的朋友;大小滑頭,最終只有狐群狗黨相伴,那才叫得不償失,笨到毫巔。
夔,也是古代傳說中一種龍形怪獸,像螭虎,大概會咬人。貔貅招財,夔老弟招朋友,請牠哥兒倆做知客,衣食,該可以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