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常說香港女權主義抬頭,但原來港男更是「自大狂」。一項有關男性「社會性別自我認知」調查,去年底在北京、上海、台北及香港進行,結果發現受訪港男傳統「男強女弱」性別觀念根深柢固,66%認為男人要比妻子有錢有地位,顯示缺乏男女平等意識,不少方面均較接受調查的其餘三城市遜色。負責調查的明愛督導主任黎偉倫認為,這反映本港兩性平等教育嚴重不足,是導致男女婚姻失衡原因。 記者:黃偉駿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二月間,聯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暨男性解放學術沙龍召集人方剛、台灣中華二十一世紀男性成長協會創辦人藍懷恩、台北銘傳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楊明磊博士,以及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陳國康博士等,在上述四個城市成功訪問了一千零三十八位男士,主要是大學生,年齡介乎十九至二十三歲,以了解各地男性的性別醒覺情況,例如對兩性的看法。
認為要比妻子有錢
調查發現,逾66%本港受訪者認為,男人一定要「較妻子有錢及有地位」;39%認為要成為一個成功男人,必須「經濟富有」;另外超過36%更指男人應該「擁有女人沒有、但不明顯的特權」。本港於上述幾項結果中,在接受調查的四個城市中「名列前茅」。
遜於北京上海台北
黎偉倫認為,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城市之一,但男性的性別意識在今次調查中卻比台北遜色很多,甚至不如北京和上海,反映本港兩性平等教育嚴重不足,亦導致本港的男女婚姻失衡。事關本港不少女性無論在學業或事業上,均較男性優越,結果男性礙於面子,便找不到條件比自己差的伴侶。來自台灣的楊明磊亦指,單是高雄就有四間性別研究所,學校更規定必須有兩性平等教育,明顯較本港進步。
在有關自我認知不足問題上,受訪的本港男性選取的不足之處,亦是各個城市中最少,平均每位受訪者在七項「自我不足之處」例如無事業心、不夠剛強勇敢、對家庭事務參與不足,平均只選取了兩項。黎偉倫認為這反映港男充滿自信,或可說是自我反省不足的「自大狂」。
另外,雖然有超過5%本港受訪者表示,很看不起從事傳統女性工作的男性,例如護士、保母及幼稚園教師等,但他認為情況不算嚴重,本港男性於這方面在四個城市之中尚算開明。
明日定為「男人節」
為了提高本港社會大眾關注男性議題及促進兩性對話,男士成長中心○三年開始發起把每年四月十日定為「男人節」,寓意男人「四十不惑」;另設立「男士熱線」26491100,為男士提供輔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