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早的學校始於一棵樹下,一位長者向着一群年輕人談着他的領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現代派建築師LouisKahn說。外國著名古老學府都斥巨資保護校園景觀,劍橋大學更打算為此耗資二億英鎊。不過,綠意盎然的中文大學,近年卻因進行各項新建築工程而不斷砍樹。一名曾為中大完成發展藍圖的建築系教授批評,校園部份後期興建的建築物與環境格格不入,令中大的靈氣受破壞。 記者:譚暉 黃偉駿
「山城,對中大來說是一個很美麗而貼切的形容詞。中大很多古老建築群依山而建,是環境支配建築,不過,現在卻變成建築支配環境。」○二年,建築系助理教授劉宇揚獲邀完成中大未來十年校園發展藍圖,他直言一些後期興建的大樓與環境不協調,就好像外形龐大的何善衡工程學大樓及利黃瑤碧樓,破壞了中大的靈氣;至於最美、與環境渾然天成的則是小巧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及邵逸夫夫人堂。
「Landscape是重要資產」
劉以哈佛為例,「HarvardYard是哈佛最重要的資產,學生會坐在草地上看書,當年建PuseyLibrary時,校方用較貴的挖地方法,數層圖書館深入地底,免高聳大樓破壞景觀;劍橋、牛津都很珍惜建築物與環境的和諧。」
「Landscape(景色)是中大最重要資產,環境就是它的歷史。我很喜歡到崇基的露天小咖啡座,聽李歐梵教授憶述他在七○年第一次在中大教書的故事,把我帶到那個不屬於我的年代。若露天咖啡室換了高樓冷氣間,就沒有氣氛、無法感受那種歷史感了。」他說這是建築學指的「非正式的空間」。
新建築融入自然環境
中大未來十年發展藍圖重點,是如何將新的建築融入自然環境,但劉表示至今具體落實的進度不太理想,這或與校長劉遵義有更重要的事要處理有關。中大發言人指,每幢新建築物興建前,校方都會成立建設項目委員會,就建築風格、環保及用途等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