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材料都可做戲服」<br>奧斯卡服裝獎得主 和田惠美設計心路

「任何材料都可做戲服」
奧斯卡服裝獎得主 和田惠美設計心路

【本報訊】日籍婦人對顏色的執着,調製出《英雄》令人難忘的紅、藍、白三色;手中一針一線編織出《十面埋伏》的敦煌飛天仙女;和田惠美於一九八五年憑黑澤明《亂》服裝設計奪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昨來港分享她在設計上的心路歷程,她說:「任何材料都可做戲服」。 記者:黃嘉寶

和田惠美昨出席香港演藝學院舉行的講座,她回憶,四九年前首次為話劇作服裝設計,自此踏上服飾設計之路,曾為電影、歌劇等設計服飾,作品不計其數,「連我都忘記了」,不過她透露,自己不是「有求必應」,「我要先看過劇本,有強烈的感覺,有設計概念,才會答應,否則不會答應。」又要與導演多溝通,甚至有需要時作「讓步」,例如設計張藝謀《英雄》的戲服,「當時導演很忙,所以我準備好所有材料,而且一個角色設計三套戲服,待他可以選擇,不過他一看見都好喜歡」,另外,戲中紅色是特別調製,使用了五十四種紅色基調。

《十面埋伏》花一年時間

至於與張藝謀第二次合作的《十面埋伏》,她表示,戲中章子怡敦煌飛天仙女的服飾選用了上等絲綢,而且用人手一針一線縫製而成,單是她的戲服便要兩個半月才完成。整批《十面埋伏》的戲服總數超過一千二百套,由設計到完成共花了一年時間。
她解釋,「導演創造一齣戲,我則製造戲中一幕幕服裝,構成他的戲」,而顏色及質料主宰戲服設計,她喜歡親手撫摸物料、研究顏色,認為不同顏色能反映不同性格,但這並不代表紅色只代表熱情、藍色代表冷傲,「紐約、香港及北京的顏色都不同,會受文化影響而改變」。《亂》其中一件戲服本來只有金色及白色,後來她決斷地用油性筆塗黑了某些部位,「要突出他快死。」
雖然即將年屆七十,但她強調自己依然活躍於服裝設計,「時裝設計有別於戲服設計,前者是商業活動,後者則加強內容及反映角色」。她又說,現在可以上網搜尋資料,得到靈感,但昔日卻要運用豐富的聯想力,「其實現在香港亦有不少有才華的設計者,如果想有進步,一定要多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