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投資攻略:商品大牛市殺到埋身

商品投資攻略:商品大牛市殺到埋身

自有歷史以來,人類便離不開商品。經濟學家告訴我們,但凡價格的升跌,總離不開供需關係──當供過於求時,價格會不斷下跌;而求過於供時,價格可以無止境地上升。這供需關係套用在與商品和天然資源有關的行業周期性表現,亦可適用。在未來3個月,我們會為讀者分析環球商品和天然資源市場的供需結構,探討推動能源及公用事業價格的動力,希望投資者能更好地掌握大趨勢的變化。
商品的定義,幾乎包含了所有我們日常接觸或使用的物品──能源類有近年價格大幅上升的石油、煤、天然氣等;物料類有鋼鐵、銅、黃金、白銀等金屬。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商品,每天都在消耗原材料和天然資源。
自英國工業革命後,人類的生產效率在過去200多年不斷提升,各式各樣的商品及原材料產量持續上升;與此同時,人口的持續增加,也使得需求持續上升。在20世紀我們經歷了3次商品價格的上升期,分別在1910年代、1940年代及1970年代出現,而踏入21世紀後,原油價格屢創新高,黃金最近又升至25年新高水平,銅價亦急速上升,在在說明了商品牛市已再次重臨。

中印崛起供求失衡

20世紀的3次商品上升周期,首兩次與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很大關係。戰爭幾乎摧毀了當時所有的生產力,而戰後重建恰恰對各類原材料及商品有莫大的需求,情況不難理解。1970年代的上升則較為複雜,主導因素是受政府政策推動。當時美國政府透過增加達3倍開支來推動經濟,同時有意識地把利率壓低,令通脹一發不可收拾,所有商品價格因而急速上升。而在70年代的周期,很多商品的價格升幅均超過3倍,而白銀則是最大贏家,由每盎斯2美元上漲至逾40美元。
然則,又是甚麼因素令天然資源和商品價格在21世紀初升浪重現呢?答案依然是供需產生了結構性變化,求過於供的情況相當明顯。
近年來,世界經濟穩步向好,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口雖然增長緩慢,但生活質素持續提高,對各種商品物料、能源及公用事業的需求穩步上升。此外,新興國家的經濟冒升,對環球原料及商品帶來的需求尤為強勁。
以銅為例,在1990年,中國精銅的消費及生產相差不大,但隨着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銅的消費量急劇增加,至2004已較生產量的高出2倍多,更早於自2002年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精銅消費國。類似的供需缺口亦出現在鐵礦石上,因此銅價及鋼鐵價格過去幾年都不斷上揚。
同樣地,新興市場的經濟發展亦帶動了能源的需求。中國、印度這兩個文明古國的人口逾23億人,隨着它們的經濟穩步發展和工業化加速,令能源供需變得緊張,亦間接令原油價格近年長期高企。雖然能源價格升幅已不小,但受到長期供應短缺所影響,相信仍有上升空間。
此外,公用事業行業的表現一向與能源市場息息相關。環顧全球,愈來愈多公用事業轉為非國營化。以電力市場為例,電力公司受惠於自由化趨勢,令成本效率得以提升,而創新技術的發展、能源價格上升,以及發展中國家對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預期亦會帶動公用事業類股份價格做好。

三大行業可期受惠

總括而言,商品物料、能源和公用事業三大行業,預期將會受惠於全球人口增加、生活質素的持續改善和新興市場快速發展這三大因素。投資者可以考慮在基金組合中適當加入以上元素,以捕捉這個環球趨勢預期所帶動的升浪。
荷銀投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