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子女發燒,家長就視之為洪水猛獸。澳洲的研究發現,逾半受訪家長傾向讓發燒的子女服用過量退燒藥,間接增加孩子的肝功能受損或胃出血的風險。本港兒科醫生指出,此現象在香港也極為普遍,「家長太緊張,對發燒太驚」。他強調發燒乃其他疾病的徵兆,過份用藥抑制,難以察覺病情是否惡化。
英國廣播公司及澳洲新聞網站「news.com.au」昨日報道,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透過翻查過去七十項相關國際研究文獻,發現逾半受訪家長傾向讓發燒的子女服用過量退燒藥,例如paracetamol(撲熱息痛)及ibuprofen。若服用過量,前者有可能影響肝功能,後者或會導致胃出血。調查又發現,有些個案的肝功能已嚴重受損。若果孩子食慾不振,空肚服用大量ibuprofen,則會增加胃出血的風險。
持續發燒可致腦膜炎
研究人員指出,當兒童體溫超過攝氏三十八度,表示兒童發燒。但家長普遍認為,體溫介乎攝氏三十七至三十九度則表示發燒,所以即使是體溫正常,家長也會讓子女服用退燒藥;至今沒有研究證實同時服用兩種退燒藥的退熱效果會更顯著。
該國藥物專家MattGriffths提醒家長,必須查看藥物說明書,才讓子女服藥;大量喝水及用濕布抹身更有助退熱。不過,若五歲以下的子女持續發燒,可能是熱性痙攣(febrileconvulsion),即腦膜炎等嚴重疾病的先兆。
本港兒科專科醫生陳以誠指出,現時本港以上述兩種退燒藥及Mefenamic為主,功效相若,服用大量上述藥物才會出現副作用。他強調發燒是其他疾病引起,應盡快求醫,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