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梅鐸宣布:其名下的新聞集團,未來將轉向全力發展網絡業務,部署全面網絡化。
老頭子是這樣看的:手提電腦、視像電話、i-pod愈來愈流行,一首歌曲和一齣電影,隨時可以在網絡下載,古狗和雅虎的股價不斷上漲,傳媒的「傳統」生意,像報紙、戲院、電視,一定會很快就全線消失。
以電視為例:寬頻和有線電視已經在競爭,還加入手機電訊網,三分天下,無線的電視通訊其實已經被摒出戰場。另一方面,在網上瀏覽報紙,是全世界的趨勢,有一天,報紙將會成為博物館的陳列品。
梅鐸的新聞集團去年全年營業額二百四十億美元,其中荷李活電影、泰晤士報等報業、書籍出版、電視佔了四分三。今年的網絡收益,最多只有四億美元,不到一個零頭。但梅鐸志不在此,還在新聞集團名下成立了兩家子公司,專攻網絡通訊市場。
大老闆下了命令,部署全面轉型,此一決策,不下於當年的航運業巨子包玉剛準備棄船登陸,全面發展地產。
梅鐸的注碼,押在下一代人將會摒棄戲院、報紙、書本,全面走入電子網絡的虛擬世界,膽子不可謂不大,一旦押錯寶,即為家族生意的崩潰終結。
然而,世界潮流會不會隨梅鐸的意願演進?首先,全世界迄今並無一份獨立在網絡經營成功的電子報紙,網絡報紙必須從屬於印刷品,《紐約時報》的品牌,在於風行百年的一紙,不在於滑鼠縱橫的一點擊。英語霸權世界,尚且如此,幾年前華文世界有的天真人士不知好歹,妙想天開,竟想開創全電子的網絡新聞報,結果鎩羽告終。
其次,影像網絡化,如梅鐸所預測,則必須完全淘汰大銀幕,不止是戲院,還有家庭電視。然而,荷李活億萬金元的聲色巨製如《金剛》,即使以數碼製作,不可能在電腦螢屏之上瀏覽,更遑論在3G手機小於巴掌的微型尺寸,必須在戲院大銀幕方可極盡感官享受。近十年來,雖然電腦體積愈來愈小,電視的等離子屏幕卻愈出愈大,成為家庭影院,此即證明大銀幕永遠有需求。梅鐸的預測,未免過於激進。
這個世界如果真的變成那樣,則人際的群體活動進一步衰微,青少年一代將與一塊小螢幕為伴,是一場文明的噩夢與精神的浩劫。梅鐸的眼光不是時時都準,夢想衞星電視打入大陸市場,即為一片童真的幻想,到幻想破滅之際,又大罵中國沒有自由(這一點常識,他白活到八十歲才知道),但願梅鐸的又一次英明預測再度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