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與熱錢是沒有國界的。現在地域的隔閡,已由網絡通訊所打破,只要哪裏有錢賺,資金就會流到哪裏去,特別是對沖基金愈來愈普遍,而它們的投資策略往往是創新及不受地域限制的。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無論在產品及服務方面,也應該推陳出新,不應沉醉過往成功,而應該考慮未來,接受將來的挑戰。
因為全球一體化的關係,作為精明的投資者,也不能只有狹窄的本地市場視野,應該留意其他市場發展。例如窩輪市場,雖然香港現時是世界排名第一,但來自亞洲區內的挑戰也愈來愈大,再經幾年的發展,窩輪市場一哥的地位隨時不保。
證監會剛剛發表了亞洲認股證市場的研究報告,內裏有些觀點,可以讓投資者更了解區內金融市場發展的情況。例如內地股市因為推行股權分置計劃,結果有些上市公司派送股本認股證(EquityWarrants)給予現有A股持有人,而截至06年的3月底,共有12隻這種股證。
這些股證有別於香港由第三者發行的衍生認股證,但成交之多,亦不會輸給香港。以05年12月為例,這幾隻公司證每日平均成交就達60億港元,高於同期香港同類產品!公司證佔市場總成交額達38%,更是遠超香港的紀錄呢!單是十數隻公司證的成交已是如此厲害,那麼當內地容許發行衍生認股證之時,市場窩輪成交又會如何?就讓讀者自己想像吧!
南韓起步遲發展速
以活躍度計算,香港第一、內地第二,而第三位卻是韓國。韓國的衍生認股證市場在05年11月才正式成立,在短短數個月內,已有200隻以上的窩輪上市,而成交量更超越新加坡及澳洲。亞洲其他地區的窩輪市場發展,真是一日千里。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