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窩輪改革難臻完美

理財智慧:窩輪改革難臻完美

當窩輪街貨量達到八成,窩輪發行人便可以增發。雖然已持有窩輪的投資者對此未必高興,但是要維持窩輪價格不致偏離合理價太遠,是有必要容許窩輪發行商這樣做。
如果投資者教育做得好,全部投資者都已知街貨量一旦達到八成便有可能增發窩輪的話,那麼投資者自己便應小心,多留意這些窩輪的異動。

訊息欠全面

只要投資者能夠很容易知道窩輪的街貨量,那麼在投資之前,便不會選擇街貨量多至接近八成的窩輪,以防窩輪發行商突然增發,對於輪價造成衝擊。問題是,有沒有足夠的渠道讓投資者把同類型的窩輪作出一個公平的比較?例如從網上可取得這些資料。現時的做法是:由個別窩輪發行商所提供。但訊息未必夠全面。
新建議把增發的底線由八成降至五成,可減低窩輪增發之時輪價波動的問題。輪價在增發期間波動,是因為供求問題,窩輪街貨量由低水平升至八成,只需很短的時間,而過往發行商要增發之時,往往需時四日以上,那麼當街貨量已達八成,剩餘兩成街貨量是否足夠在真空期的四天之內滿足市場需求,便成為關鍵。從過往經驗看,窩輪在此段期間,往往因供求失衡而導致偏價,窩輪溢價及引伸波幅被搶高。
縮減窩輪增發的時間由四天變成兩天,有助縮短真空期,而窩輪偏價的情況亦有機會降低,而增發條件降至五成,亦讓發行商有五成的貨在真空期內銷售。
建議原意是好的,問題是,當窩輪街貨量達五成便可增發,而通常準備增發工作不會在街貨量已達五成才進行,而是在街貨量三、四成便開始,那麼投資者反而更難估計哪隻會增發,因為市場上有很多窩輪都有可能符合增發的條件。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