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車途中聽電台節目,好像是個飲食節目,但不知怎麼說到了文學。
女主持人說:「中國有兩個大文豪,都姓『魯』,一個叫魯迅,一個叫魯舍──」
聽到這裏,已經不用再聽下去了。
廣東話「老」「魯」音近,老舍的女兒最近來了香港,報紙上也有報道,想來是電台節目主持人附庸風雅,又不知究竟,聽人說老舍,人云亦云,想顯耀一下,結果連「老」字都搞不清楚,變了「魯舍」。
由此可見,讀得書少的人實在太多,節目主持人又特別容易做。
第二,讀得書少也可以做節目主持人,但不要扮讀過書,自己不熟的東西不要多嘴,多嘴就露餡出醜。這一點很重要,能有機會主持節目,要明白「獻醜不如藏拙」的道理,這樣會「襟撈」一點。
香港中學生年年選心目中最偉大的中國作家,年年排在第一位的是魯迅。我一直懷疑這不過是老師的引導,現在的中學生,除了課文偶有魯迅的文選之外,有多少真正會去看魯迅?那麼老師為什麼會作這樣的引導呢?因為老師也許多年沒看新書了,在他們做中學生的時候,大概也選魯迅為最偉大的中國作家,事隔多年,記憶猶新,省事省時又不會出大錯,推薦給學生,也是另類的「衣鉢相傳」。
魯迅既然這麼偉大,也就光澤他人,於是那個在香港教育制度下茁壯成長的電台節目主持人,就把「老舍」說成「魯舍」了,許聽眾聽了,說不定還會覺得她有學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