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政府提出的新勞工法,原意是要放寬僱傭條例,吸引企業聘請更多青少年員工,解決現時隨時引發騷亂源頭的青年失業問題,但學生和工人群起反對,罷工罷課浪接浪,陷入政治危機的法國政府被迫要向學生屈服,把引入市場經濟的僱傭條例左修右補,似有開倒車返回基本步。本港學者認為,法國大學生正「自己玩死自己」,經濟遲早「爆煲」!
浸會大學歐洲文獻中心主任楊達指出,法國青年的「雙失」問題極度嚴重,根據歐洲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資料,同時失業失學的法國青年接近15%,而且還在惡化。
楊達又說,法國在四十年前,失業率本來只是美國的一半,但今天卻是美國的兩倍,歸根究柢,是拜福利主義所賜,當戰後一代繼續享受優厚的社會福利同時,經濟增長卻追不上,結果時下的法國青年其實是一無所有。
「30年前就要改革」
楊達形容法國的福利主義問題已經是病入膏肓,「早三十年前就要改革」,德維爾潘政府明知工會勢力龐大還要推行新勞工法,是因為這是經濟唯一的出路。他認為法國大學生今時今日只是想保衞「福利國家」,不思求變,但無論勞工福利是如何高唱入雲,「你不做,還是大把人爭住做……學生拖延勞動結構改革,只是自己玩死自己」。
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蘇偉文教授形容,今次學運令新勞工法「難產」,對法國經濟將會是「溫水煮蛙」,最終嚇怕外國投資者。他指出,法國的教育制度「非常照顧學生」,政府既提供學費又給予生活津貼,結果不少學生「讀完又讀」,造成超過四分一青年不願意離開校園出外找工作。
蘇偉文說,法國目前的生育率很低,除非有新的移民政策,否則人口不斷老化下,享受高福利的長者愈來愈多,但年輕的就業生力軍愈來愈少,造成政府稅收減少,支出卻增加。他估計法國如果繼續抗拒改革,下一代人的經濟便會「爆煲」,結果不堪設想。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