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澳洲緊密的經貿關係不光可以為沿海的「世界工廠」贏取日益短缺的能源與戰略礦產;最重要的是,這兩個意識形態南轅北轍的國家所構建的夥伴關係,正替北京的長期外交目標——粉碎「新美帝」操控的「反華圍堵陰謀」——取得難能可貴的突破口。林和立
總理溫家寶出訪南太平洋的重頭戲,是在澳大利亞跟霍華德總理簽署一系列經濟、能源與其他領域的合作條約,包括中方從澳洲每年進口一萬噸、總值超過六億澳元的戰略礦物鈾。當然,中方保證只會用鈾作發電與其他和平用途。
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對賣戰略物資給共產國家諸多刁難,北京此次確實贏得頗大的躍進。正如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專家王逸舟所說,鈾交易「突破了西方對華歧視政策與貿易障礙的瓶頸,為今後中國與整個西方世界的戰略合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與樣辦。」
拉攏澳洲支持
宏觀地看,中澳友誼顯示中國的外交工作與國際地位,在某程度上再不會受到其「一黨專政」體制與惡劣的人權紀錄影響。從九十年代中開始,美、英等國便提出「國際價值標準」例如自由、民主、人權等,凌駕於各國狹義國家主權的觀點。九九年春,美國與北約國家就利用此理論作為攻打科索沃的根據。
小布殊上台後,一方面在中東與亞太地區傳播所謂西方民主思想,另一方面,強調一個像中國的獨裁專政政府,不但不配在國際舞台扮演領導角色,更會對鄰近國家構成威脅。部份美國與日本政客,就大力渲染「中國威脅論」來作為他們圍堵中國的藉口。
此背景說明了為甚麼澳大利亞對中國的戰略意義愈來愈大。澳洲是美國的重要盟國,而且在伊拉克問題上曾大力支持山姆叔叔;霍華德更自詡為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警察的「亞太區副警長」。但國家利益始終凌駕抽象的意識形態與外交理論。
倚賴中國市場
中國在九十年代中葉已成為澳洲的礦產與農產品大客。由於中國的巨大進口額,北京已可局部操縱部份如鋼鐵等原料的國際價格。正由於澳洲對中國市場倚賴程度愈來愈大,坎培拉當局不得不在外交與安全等領域放北京一馬。
還記得上月在悉尼舉行的美、澳、日三國外長會議嗎?此國際矚目的碰頭會主題之一,正是「自由世界」如何應付甚至抵禦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崛起。開會前,日本鷹派外相麻生太郎照例高唱中國威脅論,而美國國務卿賴斯也毫不含糊地說美國與其盟國,應盡力使中國演變為一個「發揮正面影響力的國家」。惟獨澳洲外長唐納堅持中國不會對亞太地區構成威脅。
的確,素以言詞霸道見稱的「澳洲牛仔部長」唐納對中南海貴賓一向畢恭畢敬。他前年訪問北京時,就強烈暗示若美國跟中國為了台灣問題開戰,儘管澳美有互防協定,但坎培拉會保持中立。從胡溫領導層的角度看,唐納所送的確是罕見的外交大禮;因為澳洲表態後,新加坡、菲律賓與南韓的官員都公開或在閉門會議中,重複坎培拉的承諾。
乘機籠絡島國
在利字當頭的國際政治氣候下,澳洲與中國的外交交易明顯不過:中國繼續向澳國購買大量物資,並適度開放市場給其服務行業;而坎培拉同意盡量不參與由華盛頓牽頭的圍堵中國「陰謀」。
起碼在中短期看,這不失為雙贏的安排。對中國來說,獲得澳洲的支持還有額外的回報:就是坎培拉政府對鄰近好幾個承認台灣的島國有極大的影響力。溫總當然會利用這次訪問斐濟群島並參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的機會,以大量投資或經濟援助來籠絡那幾個與台北有邦交的小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