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值得商品投資者大肆慶祝,事關商品價格普遍飆升,讓投資者錄得不少進賬。油價受美國庫存量減少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一度突破每桶67美元水平;黃金上周亦受惠於美元弱勢、油價走強和地緣政治等利好因素,金價衝上25年多來高位;銀價在技術因素及基本因素帶動下,過去22年來首度跨越每盎斯11美元。工業金屬上周也在基金及機構投資者大舉湧入下普遍造好,其中銅和鋅均創歷史新高。另外,砂糖拜乙醇需求殷盛所賜,也衝上17年來高價。
過去,筆者也在本欄簡述過商品投資及其對投資組合的好處。簡單而言,商品是指一般生活及經濟發展的必需品,因此其價值長遠將跟隨通脹及經濟發展上升。基本上,我們可把商品分為「硬商品」和「軟商品」兩類。「硬商品」指的是一些可以長久儲存、供應穩定的商品,如貴金屬、工業金屬等;「軟商品」指的則是難長久儲存的農作物,包括可可、糖、咖啡豆、棉花、橙汁等。商品貿易主要以期貨形式進行,原意是減低農民和生產商的生產風險,而商品價格則要視乎供求而定。
過去兩年,「硬商品」表現一直大勇,石油、黃金、鐵礦石、銅和其他工業原料的價格持續大幅上漲,然而,許多農產品的價格卻不見起色。不過,現在有愈來愈多分析員看好農產品價格的升勢,當中更以糖價被看高一線。事實上,粗糖(RawSugar)在過去12個月內已升逾一倍;本年至今,糖價更錄得自2000年6月以來最大的季度增長,這主要是基金大戶加入期糖市場,以及上周的風暴影響到全球第三大產糖國澳洲的糖產量所致。
糖價大上落並不罕見
糖的主要來源為甘蔗(Cane)與甜菜(Beets)的結晶形態,是天然的甜味劑。蔗糖初步提煉之後即為粗糖,粗糖再加以精煉成精糖(RefinedSugar)或白糖(WhiteSugar);而甜菜則可直接提煉為白糖,毋須經過粗糖的中間步驟。雖然成本較低,但因品質較佳,所以售價較粗糖高。
全球的產糖國家有100個以上,其中有72%是生產蔗糖。目前,全球主要的五大糖出口國分別是巴西、歐盟、澳洲、古巴和泰國。這五個國家的出口量約佔全球糖出口量的70%。
人們普遍認為糖低價是必然的,但過去糖價亦曾飆升至令人驚訝的水平。在1966至1974年,糖價便從1.4美仙上升至66.5美仙,增幅是45倍。到1972年底,儘管糖接連4個產季的收成都創下新高,但糖消耗量仍超過了供應。當看到生產糖獲利甚豐時,全球的人都在種植甘蔗和甜菜,結果導致1975至1976年糖產量創下歷史低位──在1976年12月和1977年1月,世界糖價又回落到7至9美仙一磅的水平。其後在1981年,因為多個產糖國失收,推使糖價重上40美仙的水平。
近年糖市場的基本供求又出現了變化。根據今年3月初國際糖業機構發表的報告,受全球糖儲備減少及糖需求上升,今年環球糖產物求過於供的數量將是原先預期的兩倍。即由去年11月預估的短缺101.5萬噸上升至222.5萬噸。
事實上,印度作為全球第二大糖產國及最大糖消費國,經歷過去兩年的失收後,去年已成為糖進口國。中國作為第二大糖消費國,為了減低糖價的升幅,今年內已把100萬噸的糖儲備拍賣出去。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中國糖品的消耗量在過去十年內已升近50%。
另外,巴西是全球最大的乙醇消費國,當地把近半的糖產物煉製為乙醇,作為汽車的燃料,以減低使用石油。
油價高鼓勵糖製燃料
在目前油價高企的情況下,乙醇價格較石油低近40%,當然吸引更多司機採用乙醇作為汽車燃料。按國際糖業機構計算,巴西每生產多1%的乙醇,便會減少1百萬噸的全球糖品供應。市場人士指出,油價要下跌至35美元一桶,巴西把糖製成乙醇的需求才會告終。
然而,商品價格波幅較大,如果讀者只投資於單一商品,將大大提高風險程度。我們建議讀者於投資前須就有關項目做足功課,並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或將此重任交予專業的基金經理代勞。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