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註冊成立的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簡稱索賠會),前日在北京設立代表處,北京五家律師事務所並與該會簽署協定,成為首批對日索償國內訴訟的法律援助單位。這標誌着中國民間對日索償的國內訴訟正式啟動。
索賠會會長童增說,中國民間對日索償十幾年來多是入稟日本法院,但二十多宗官司無一勝訴。於是,他們籌備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於今年一月在香港註冊,將致力於推動對日索償的國內訴訟。在北京辦事處的掛牌儀式上,北京安元律師事務所等五個律師事務所與索賠會簽署協定,他們將於近日代表一批二戰中國勞工在內地提起對日索償訴訟。
中日關係惡化 有助順利掛牌
中日兩國關係由於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及東海主權糾紛而陷入了自一九七二年建立邦交以來的最低谷,兩國首腦將近一年未舉行會晤。
童增昨日接受本報電話採訪時不諱言,他們的順利掛牌和簽約活動,與最近的中日官方關係惡化有些關連。但他認為,他們獲得官方容忍的更大原因,是現在社會進步了,當局較以往更重視民意,也認識到對日索償是為老百姓討公道,不會影響社會穩定。
早在今年二月,已有二戰時遭日本奴役的中國勞工委託索賠會在國內起訴日本公司。上個月初,已故的南京大屠殺受害者李秀英之子陸永鑫,也正式委託該會,在國內為其母提起索償訴訟。李秀英曾兩次遠赴日本,在名譽權損害案中勝訴,但其人身傷害賠償訴訟卻敗訴,這是她生前留下的最大遺憾。
童增稱,目前索償的受害者主要是普通百姓,他們沒有太多錢興訟,而在日本訴訟需巨額費用,是大多數受害者及其家屬不敢想像的。
倘法庭判賠償 日企資產抵押
至於在國內起訴日本政府和公司的法律適用問題,童增信心十足地表示,按照國際法,戰爭罪行和戰爭賠償是沒有追訴期限制的,對戰爭罪行的起訴既可在戰爭發動國,亦可以在受害國進行,國內訴訟的法理依據十分充足。
至於國內法院判決後的執行問題,童增也不擔心,他說,日本企業有大量的在華資產可作抵押物。而他早就提出過,必要時也可將判決的政府賠償從日本政府對華日圓貸款中扣除。
新華網/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