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藥廠變相用錢誘人試藥

外國藥廠變相用錢誘人試藥

【本報訊】外國醫學界曾指出,以財力堆砌的藥物測試報告,是不道德及不可信,各國研究倫理委員會亦規定,藥廠不能付「試藥費」予參加者。惟廠方巧立名目,以「津貼」名義發放金錢,利誘健康人士試藥,部份低下階層甘願為錢充當「職業試藥人」。六名參與試藥的英國人,每人接受了二千英鎊(約二萬六千港元)參加測試,結果帶來嚴重後果,其中一人的身體和頭部更脹成「象人」般。

九成新藥被淘汰

外資藥廠在國內進行人體臨床試驗是公開的秘密,外界估計國內每年進行約八百種新藥測試,對試藥人需求龐大,不少下崗工人及貧困學生卻為數百元報酬而爭做「白老鼠」,故不時發生試藥人暴斃悲劇。
藥廠研發新藥的時間,可長達二十年,投資金額高達七十五億港元,人體臨床試驗就是成敗關鍵,其中九成新藥讓健康人士服用後,因各種因素被淘汰,藥物推出市場的機會僅得萬分之一。
藥廠為求得出國際認可的臨床試驗報告,會不惜工本在英美等地進行測試,惟試藥者包括露宿者及非法移民,加上大型藥廠把大部份測試工序外判,故試藥報告可能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