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正 禧文學舍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一年多前,遵本版老編吩咐,寫了一系列談通識教育的短文。過了好一陣子,在教育當局身負通識重任的幾位先生,親來訪談。說老實話,他們絕非胡混輩,都有敬業精神;儘管和我的看法不相近。尤其是作上司的李君,更反覆提到人文素養,說將來希望增加人文方面的訓練。指的當然是中學課程安排。
※※※
那麼通識教育(LiberalEducation)與人文學科(Humanities),是並肩走的了?
通識教育,並不就是人文教育。十八世紀以前,歐洲人沒有自然科學之名;他們叫自然哲學。今天所說的社會科,也是十九世紀才露頭角的。而人文,只是通識教育中的一環,但設立通識教育,卻因為它的終極關懷,是人文的。(至於我們的中學生,學的一門「綜合人文科」,何以沒有人文色彩的內容,那是天曉得。)
我們的大學,負責人文科的老師,卻苦水滿杯。人文的訓練,愈來愈受到輕視了。社會改變了,大家說。大批大批的同學,趕着讀商讀醫,讀科學技術——其實是謀生技能多於科學知識。誰還那麼熱衷來唸你的人文科?大學,像一所職業先修學校。能秉持(不是賣口乖式的)全人教育理想的學府,有多少?全人教育,要有濃厚的人文薰陶。人文薰陶,不是看兩本小說,聽兩場演唱會,就會自動生成的。你得費上相當時間,浸淫在人文學科中。
這不僅和我們的教育有關,更牽及整個文化前景。
那甚麼叫人文學科?它是怎麼來的?有甚麼作用?
※※※
歐洲中世紀教權高張。傳統學府所授科目,不外神學、醫學、法學、幾何等。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抬頭。特別在義大利。大家創製了一類世俗的課程,使有別於受教會操控的課目,更認定那是有教養者必由之途。初起時,名字叫studiahumanitatis,原義是人文知識的學習。學習內容包括文法學、修辭與辯證、拉丁文、演說與雄辯、歷史、詩學、古典學、道德哲學等。之後四五百年,這是判斷人有沒有良好教養的準則。
那還不止。長期以來,大家認為這才是提升學生品格的思考和寫作形式。大家回到古代社會吸取養份,重探阿里士多德的倫理觀,重讀西塞羅的雄辯美文。正因為當時人認為,智慧與德行,都可以在這些作品中找到。人的智善和德善,要能更獨立更具無畏精神,就必須往人文學科中鑽。那是完整人格培養的方式。
胡適之說五四運動是中國的文藝復興。那是有點張冠李戴了。五四的主軸,是反古反傳統。歐洲的主軸,是繞過教會干擾,回歸人文傳統。兩者怎能等量齊觀?
時至今日,一些比較傳統的美國學府,像芝加哥、哈佛等,還堅守着這塊陣地,還在嘗試發揚六個世紀以前,義大利人文學者PierPaoloVergerio的格言︰
我們叫作通識(liberal)教育的東西,是值得一個自由(liber)人去學習的。通過那樣的教育,人才可以追求美德和智慧;人的心智與身體,才會朝向最美好的事物。
老先生的信念,顯然不是今天大學的信念。我們的學生說,與其懂得閱讀,不如懂得計算來得實際。就連老先生看作理所當然的「智慧」與「美德」,也受到我們當代人文學者的質疑了。學古人事,讀古人書,懂希臘羅馬,有啥用?他們說,也許只是較不着痕迹的「教義訓誨」吧了!
※※※
因工作的關係,常跟大學同學聊天。問他們選讀甚麼,多數答︰修一科humanity囉。不少通識學部的同事也說︰這個學期教一科humanity。他們連humanity和humanities也沒有分清楚,以為後者是前者的眾數詞而已。夫復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