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王福伯:點會領錯屍<br>靠屍體攞勳章

屍王福伯:點會領錯屍
靠屍體攞勳章

本港公眾殮房近來接連被揭發屍叠屍及領錯遺體等醜聞,跨越半世紀未嘗發生的錯誤接踵出現,曾於公眾殮房工作近四十載的「香港屍王」葉福坦言,妥善處理屍體是殮房職員的最大責任,過去殮房雖設備簡陋,但認屍及領屍程序不曾出錯,對今天後輩的醜聞,這位曾經憑殮房工作獲港督麥理浩頒授勳章表揚的前輩感到無限慨歎。 記者:蔡建豪、資訊研究組

資歷達二十年以上的殮房員工及警員,對暱稱「福伯」的葉福肯定絕不陌生,今天人們以「福伯」作為殮房員工的代號,正緣於葉福的「屍王」地位。戰後才投身殮房工作的福伯,驟聞公眾殮房近日鬧出領錯遺體燒錯屍的失誤,內心浮起百般疑問,「我都唔明點解會撞板?」
福伯不願意對後輩多作責難,回想昔日殮房設備簡陋,認領程序單靠號碼牌仔及屍體紙核對,在連繩索也缺乏的情況下,屍體紙就壓在屍體下。他強調處理屍體不能敷衍了事,「兩條屍同樣姓李,但個名唔同,就唔可以畀人。」不過,殮房出現屍叠屍情況,他卻站於殮房員工一方,直言現時焚化爐排期太長,要將累積的屍體叠起,員工亦要付出額外勞力。

獲授BEM勳章

福伯憶述七二年以前在山道公眾殮房的日子,只有一個可存放兩個屍體的凍櫃,其餘放於石床上的屍體則未作冷凍,殮房更曾試過同一時間停放一百六十多具屍體,「誇張到條街都望到。」屍體散出的惡心氣味更教附近的居民紛紛搬走,他卻不以為然地輕歎,「我哋都慣咗啦。」
殮房給人陰森感覺,殮房聽差(現稱管理員)也給人冷漠的印象,福伯臉上卻常掛着一個慈祥的微笑,回想四六年間,因緣際會被朋友推薦到殮房出任聽差,協助病理學家解剖屍體、尋出死因,一力承擔抽出內臟器官及縫合解剖屍體的工作,他承認:「初初做都有少少驚㗎!肯定係厭惡性工作。」
福伯於八一年獲當時的港督麥理浩頒授英帝國(BEM)勳章,表揚其貢獻,獲授勳不久即退休的他其後投身義工行列,昔日屍王的一雙血手,今天蛻變成一對表演魔術的巧手,為長者及病者展示最得意的魔術戲法。
福伯事迹在○三年曾被改編為獨立電影《福伯》,並獲邀參與多項國際影展,飾演福伯的男主角廖啟智表示,跟福伯素未謀面,只是透過資料搜集員去了解殮房聽差的軼事。

福伯(右)年輕時與殮房同僚留影,當時工作的輔助工具只有一條簡單的圍裙。

影后林黛於六四年自殺身亡,轟動全城,殮房當日忙亂情況教福伯難忘。

七四年跑馬地紙盒藏屍案,是本港首宗以科學鑑證的案件,福伯亦認為證據確鑿。

八一年福伯接受港督麥理浩授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