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從公營機構到公帑寄生蟲 - 何民傑

蘋果批:從公營機構到公帑寄生蟲 - 何民傑

近年深受歡迎的政治風趣舞台劇《東宮西宮》,內容抵死幽默,由23條,到7.1,講西九,富妙筆神趣。但最發人深省的算是諷刺香港官僚臃腫膨脹一幕,一塊印有五十多個政府部門名稱的層壓式樹圖,由舞台頂直垂下來,官僚的霸業盡入眼簾,觀者無不冷汗直流。
但香港政府的巨大身軀又何止這些常規部門,在那塊背幕以外,其實還有六十八個「有關機構」編織起官僚的權力網,合力花費每年近二千億的公共開支。這些「有關機構」有的被稱為「公營機構」,又或稱「半官方機構」,有的更美名為「獨立機構」,有的則毫不起眼至不知道怎樣稱呼。
由給政府提供意見的婦女事務委員會、香港港口發展局,到掌有行政實權的強積金管理局、城市規劃委員會,甚至是提供公共服務的醫院管理局、機場管理局、地下鐵路有限公司,都是用公帑資助,擁行政特權,領龐大官僚的不官不民怪胎。
《蘋果批》並不是全盤否定這些半官半民機構的角色和功能,如果在一個民主社會,這些機構或者還做到分散政府權力的功效。但在港府行政霸權之下,卻由政府不知以甚麼原則任命社會人士加入組成和管理這些機構,對於他們的財務管理、人事編制和服務範圍,外間監察乏力,更不時傳出醜聞。這些公營機構還不斷「發展」工作範疇,無謂地介入自由市場,白花公帑去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所以房屋協會就無視市場裏上百間物業管理公司,參與競爭私人屋苑的物業管理合約。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就舉辦早已充斥進修市場的多媒體設計課程。

最近的九鐵事件,就是公營機構「進化」成「公帑寄生蟲」的典型例子,一班管理層支公家的糧,卻不受約束自成王國,反抗改革和監察,除了是官僚習性,還充份反映這等「公帑寄生蟲」借獨特地位擁權自視。
其實這些「公帑寄生蟲」得到政府的政策嚴重傾斜才得以有效運作,兩鐵若不是在運輸署的鐵路為先的政策保護下,早就被其他更靈活多變的公共交通所取代。皇崗直通巴士在重整後,就把去年增長的過關人數,從九鐵羅湖站那邊全搶過來。
《蘋果批》上星期的兩篇文章,討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承擔問題,就職業訓練局的資助提出質疑。可是職業訓練局管理層再次展示「公帑寄生蟲」的反應,向報館投訴,發表嚴正聲明,還「學習」九鐵經理開記者招待會,把一切指摘通通推搪,彷彿任何異見都不能接受。
可是這幾天《蘋果批》接連收到市民和職訓局職員的來電來信,認同我們對這類「公帑寄生蟲」的嚴厲批評,亦促使小小的《蘋果批》要發起一個「公帑寄生蟲睇真D」運動,呼籲全港市民合作,凡對這些機構有所不滿的,都請快快電郵傳真本報,我們將繼續發揮狠批精神,為大家出聲,向強權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