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論勢:炒匯鎖倉自欺欺人

投資論勢:炒匯鎖倉自欺欺人

美國聯儲局上周加息1/4厘的決定,已是市場意料中事,會後聲明指美國經濟回復強勁,「可能需要」進一步加息,但筆者與眾多市場人士的看法相同,就是美國加息周期極可能會在5厘便見頂。

有讀者來信問筆者,在《蘋果》說澳紐孖寶跌得合理,在別的報章卻建議買澳元和紐元,看來有點兒自相矛盾。
其實兩者並無衝突,我在本報所列舉的是澳元和紐元下跌的原因,並指失去三大支柱後的澳元和紐元跌得有道理;在接受另一報章訪問時建議在0.7050美元買澳元和0.5950買紐元,完全是基於澳元和紐元跌幅已大,不排除在一些重要心理關口或技術支持位上會出現短線反彈,因而認為可以試買走短線。
正如筆者一直在此強調,長線要看基礎因素,短線則技術圖表所顯示的入市位甚為重要,此所以筆者一直看淡美元的中長線走勢,但亦提醒讀者美元短線不宜過淡一樣。如此解釋,相信足以釋除讀者的疑慮。
上周看到一宗法庭新聞,有投資者指受經紀誤導,在炒外滙時狂鎖倉和頻密買賣,因而蒙受重大損失,遂入稟法院向有關公司和經紀追討逾2000萬元的損失。其實,類似的新聞過往經常見報,但近年已較少出現,相信是與不少報章均有進行投資者教育有關。
筆者亦不止一次在這裏指出,炒外滙最忌的是「鎖倉」,因為這只是莊家及經紀用來斂財的伎倆,對投資者毫無好處。要是覺得自己看錯市,理應亁脆斬倉,洗牌後重新再來,而不是拖着一條長長的尾巴。

枉付利息最蝕章

不要忘記,鎖倉之後要拆倉,投資者必須掌握美元在某個波浪中的轉角位,但若真箇能準確捕捉轉角市,分兩次開倉一沽一買,亦同樣可有理想回報,又何須枉付鎖倉的利息,先蝕頭注?一般外滙公司收取買賣的息差為3厘左右,正所謂小數怕長計,若長期拿不定主意拆倉的話,加上槓桿效應,鎖一套倉的利息開支絕對不菲。
鎖倉的另一壞處是會影響你對市況的判斷,令你不能以「旁觀者清」的角度看市。有盤在手,便會一廂情願地希望市況能順着自己的意願走,但欠缺理性的分析,往往只會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