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千秋功罪的沉重 三畝土地的自由 - 陶傑

星期天休息:千秋功罪的沉重 三畝土地的自由 - 陶傑

「兩會」結束,香港特首「選舉戰」即將展開,中國政府提出建設「新農村」,提出自由觀點的大陸傳媒遭整肅,香港形勢的發展受制於大陸,要了解當前全局的端倪,還是由一個「農」字開始。
中國政府為消除貧富懸殊,取消了農業稅,以減輕農民負擔。農民的負擔是少了,但農村地方當局的收入也少了,取消農業稅,反促成農村的土地身價上升。村委村幹,更收緊農民的土地,有機會就賣地「發展」,不如此即無法「量入為出」,結果必會導致「圈地」的加速,加上「新農村」定義含糊,訴諸地方當局自身的道德約束,消除城鄉貧富懸殊,反易陷入另一波惡性循環。
問題的根本,是今日中國人的概念,永遠覺得「城市」代表「先進」,「農村」代表「落後」,現代化亦即把中國的農村遍地「城市化」。然而,中國文化千百年來,都強調田園之樂,天人合一的和諧,沒有農村大自然,也就沒有中國文化的本體。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在文學之中是這樣寫,在現實中,中國人卻嘲笑鄉下人:「大鄉里出城」、「劉姥姥進大觀園」,美國的城市生活為中國人提供了「現代化」的一片太虛幻境,中國人卻不了解,把中國建設成美國,人口十三億,傾耗全球資源不足以圓此春秋夢,何況美國的現代化,不止是中產階層均有兩輛汽車、家居前後都有花園,而是二百年立國的憲法精神,美國人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沒有「慕城市而鄙農村」的價值觀,一九○七年,一個叫何爾(BoltonHall)的美國人出版了一本暢銷書,名叫《三畝自由》(ThreeAcresandLiberty),作者發現了一個道理:在紐約、芝加哥、三藩市,許多美國人聚居在工業城市,白領穿西裝上班,住在空氣調節的公寓,藍領在工廠裝配零件,住在工廠宿舍,但他們失去了意志和自由。萬一企業和工廠倒閉了怎麼辦?作者呼籲城市人:原來,只要在美國中部買三畝地,種植日常所需的一點糧食,建一座不奢華的房子,即可養活一家四口,從此不必再擦老闆的鞋、再恐懼裁員和失業。

在《三畝自由》之中,作者詳細教讀者怎樣種菜,怎樣建造溫室種番茄,教讀者只買一頭乳牛,因為憑牛奶和芝士可長期自足。這本書影響甚廣,令美國的城市人掀起一場心靈革命,電影《斷背山》裏的畜牧世界,寧靜澹遠即為《三畝自由》實現的夢想。陶淵明早在中國失落了的理想,美國卻有了,而且美國文化卻從來沒出現過道家的莊子和老子。
中國文化講究陰陽和諧,城市和農村,本來就是陰陽的兩面,中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理應比一九○七年的美國人更有智慧。但中國的「現代化」卻走上了一條單向的不歸路:農村城鎮化,只有農民走向城市當廉價勞工,城市的產業和知識人口卻不屑回流農村。農村缺少教師,農村沒有知識分子。中國政府以為,只要對農村繼續「開發」,像「開發大西北」一樣,把農民人口轉型為工業人口,農村轉型為城鎮,城鎮則合併為大城市,此即為「現代化」。
憑這種錯誤觀念,加上經濟諸侯割據,地方土幹強權貪污欺詐,又豈會不出亂子!中國的經濟增長太急速激進,一九七九年,中國的農民仍以水牛和犁頭耕地,許多農村還用煤油燈,其生產工具和生活方式,與一六九九年的康熙年沒有甚麼兩樣。然而三十年不到,一切都變了,「發展」壓倒一切,農民還眨不過眼睛,工廠和推土機已經入侵,農田變為水泥的地盤,農民失去了世代立命的土地和農耕,但得到的是甚麼回報?

快速的發展,也不一定導致動亂和革命。一九六八年,全世界第一具嵌在牆裏的銀行提款機在曼哈頓出現了,十年之後,全球的銀行提款機共五萬具;二○○○年,全世界有一百萬具。一部銀行提款機,可以取代三十七個銀行職員,機器不會請病假,機器沒有工會,因此由一九八○年起,十五年內,美國的銀行界共裁員五十萬人。
這五十萬失落的工業人口,為甚麼沒有像差利電影《摩登時代》裏的場面一樣,遊行示威,與軍警流血衝突?因為比起二十年代,美國已經是一個健全的資本主義社會,有合理的社會福利網和豐富的教育資源。美國戰後科技發展,不斷求變,美國總統從來不必呼籲全國要「穩定壓倒一切」、「團結和諧」,因為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講遊戲規則,而且並沒有泯滅人性。
中國在毛澤東時代,拚命宣傳美國的制度如何人吃人,到中國的世界革命夢想破滅,自己卻處身了毛澤東年代宣傳美國資本主義如何殘酷的現實。由《詩經》開始,農村本來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今日卻成為中國領導人的噩夢;山水田園本來是陶淵明追求而可得的勝景,今日卻成為廢料污染的後院。《三畝自由》的美國,一個紐約人到懷俄明州建設家園,自由自在,今天,一個上海的「小資」會這樣做嗎?加拿大是美國的田園後院,多倫多不會跟紐約爭做「國際金融中心」,溫哥華也不會打造另一個「電影國際基地」與洛杉磯互別苗頭,加拿大人的價值觀比美國人更加酷愛大自然,他們根本不想做另一個美國,何曾聽說過加拿大有「邊緣化」之憂呢?
然而以美國的資本主義科技,佐以加拿大的田園主義悠閒,即成北美的絕配,正如以美國的強力實幹,佐以英國的老謀深算,亦成絕配一樣。陰陽相調,才有和諧,在英語世界,這樣的和諧早就實現了,他們的總統、總理、首相,笑容可掬,何來像中國總理之愁雲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