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希望有一個開放和高透明度的社會,這些都是大眾的共同願景,乃是文明社會的「核心價值」。試想想,當一切有關公眾的事情都放到太陽底下「消毒」,再不能藏污納垢,甚麼官僚主義也無所遁形。不過,社會要開放和具透明度需要滿足一定條件,就是要有一個促進訊息流通的公眾網絡,而互聯網空間正可在這個歷史時空中擔當這個角色,這些都是過往互聯網時代前無法做到的事,上周提到的草根媒體正是一例。至於如何利用傳媒來提高社會的透明度?可從下列例子了解。
黃禹錫醜聞刊物增透明度
南韓黃禹錫教授宣稱製造了全世界第一個人類胚胎,也製造了歷史上最大的學術界造假醜聞,令公眾對大學研究信心大失,就算是最權威的學術刊物也是防不勝防,結果學術界惟有救亡。有學術刊物為提高透明度,除了把論文評審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外,另一招就是要學術文章作者公布更多資料,例如人命關天的醫學研究,若由藥廠贊助的話,透明度的要求要更高。過去,學術刊物版位有限,研究上很多基本資料,如問卷甚至原始數據等,根本難獲刊載;換言之,公眾難以判斷結果會否有偏差。今天,透過互聯網來發布文章的附件,學者們再沒有藉口推辭。
維基百科容許上網修改
另外,傳媒最愛透明度,因為社會的透明度愈高,可供傳媒刊登的訊息就愈多,記者們便不愁無題材。可惜的是,傳媒本身運作的透明度並沒有相應提高。筆者做了個簡單的比較。歐美傳媒包括美國的《紐約時報》、英國的《衞報》或BBC等,都會在網上公開其編輯方針及原則,及對某些新聞題材的處理方法,以便接受公眾的監察。
不過,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資訊樞紐,卻沒有一間傳媒能與歐美同行看齊,既然互聯網這樣方便,公開編輯方針的成本為零,香港傳媒應該沒有藉口不做。
另一例是Wikipedia維基百科的網上百科全書,它採用開放方式,容許任何網民更新修改,以Popperian的真理愈辯愈明方式處理百科全書的內容,是個很好的構思。不過,有時遇上過度兩極化的議題,好像美總統布殊的評價,你把文稿改時人家又改你,正反陣營皆要付出不少時間,這未必是個有效率的方法。
侯聯貴
電郵地址: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