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中有這麼一個階段,我們很喜歡羨慕別人。
閃過羨慕他人的念頭經常發生,但是在這個階段的我們,卻是由衷地希望擺脫自己成為他人。
追溯起來,這渴求的形成源自父母。兒時,父母總是敦促我們學習這位品學兼優的表哥,效法那位舉止高雅的鄰家姐姐,彷彿自己是一塊黏土,要依據別人的器皿形狀揉揑、修整、陰乾後才能成器。別人家的飯最香,連水也是別人家的更甜,我們努力調整自己成為他人,遺忘了自己的基因排列,忽略了自己的天分。
在學校裏分數是成功指標,離開學校後金錢取而代之,商業頭腦是瑰寶,藝術天分是稻草(能賺錢的藝術天分另當別論)。沒有商業頭腦,最好樣貌娟好,口齒伶俐的才叫表達能力高,不擅言辭的,誰有心思理解你的靜態表達。
寡言的盡力變得健談,性格內向的拚命交際,沒有領導才能的接受升職做主管,兜兜轉轉,走了漫長的路,才覺悟根本勉強不來。
天生我才未必有用,最重要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全人教育不過是一種調節,世上根本沒有全人。
人大了,就會學懂欣然接受自己的短處,並能從自己的長處中建立自信。
倘若把每個人的能力肢解開來逐一比較,你的綜合指數不一定比那些你羨慕的人差。可能是別人的長處屬「動態」,而你的屬「靜態」,何必一般見識?要羨慕別人,不如學懂欣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