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灣仔石水渠街的「藍屋」及慶雲街的「黃屋」,樓齡分別逾八十年及七十多年,經歷過二次大戰、見證了灣仔變遷。香港房屋協會及市區重建局合作,計劃耗資億元,將該兩個分別被列作一級及二級歷史建築物及景雲街八號七幢樓宇,發展成為以茶及醫療為主題的市區活化、保育項目及旅遊景點,讓市民及旅客緬懷昔日的香港。 記者:謝明明
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藍屋前身是「華佗醫院」,建於一八七二年,是灣仔首間提供中醫服務的醫院;醫院十四年後關閉,被改為供奉神醫華佗的「華佗廟」;至二十年代中期,改建為四層高唐樓,後被人稱為「藍屋」。
黃飛鴻徒孫開武館
香港房屋協會高級經理(物業策劃及發展)彭卓恒昨表示,藍屋是本港少數尚餘的二十年代附有露台建築的唐樓。屋內所有梯間、扶把及上層均以木材建成,屋頂更有一套以石材建成的麻雀枱,供當年漁商麻雀耍樂。
彭卓恒說,二次大戰前,區內唯一的英文書院「一中書院」及「鏡涵義學」均設於藍屋內。
藍屋另一重要歷史是,一代武術宗師黃飛鴻徒弟林世榮的親姪兼徒弟林祖,五十年代於上址開辦武館;六十年代其親屬改為跌打醫館,直至現在,是唯一仍未遷離藍屋的商戶。
藍屋原本沒有藍色
其實藍屋外牆原非藍色,與一般建築物無異,但政府九十年代收購上址時,因維修人員獲得一批水務署用剩的藍油,便用以油上樓宇外牆,令藍屋成為灣仔著名景點。
至於同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後期的「黃屋」,彭卓恒說,一百多年前,慶雲街是茶葉貿易的集中地,外牆設計具歐陸色彩的黃屋由一名茶商興建,作為茶葉買賣地方。樓宇內所有梯間及屋頂為木材建成,屋頂更鋪上凹面的中式瓦磚,糅合中西方建築特色。
拍另類婚紗照熱點
在藍屋對面開設機械維修店十多年的吳先生表示,藍屋是不少學生功課的題目,經常有學生到該處搜集資料,亦有不少準新人專程到藍屋拍攝婚紗照,成為另類拍攝婚紗照的熱點。他說:「政府今次咁做(發展計劃)都好值得支持,可以保留呢啲建築物,又可以帶旺呢度,一舉兩得。」
不過,灣仔十多年老街坊陳小姐批評,當局未有諮詢居民意見前,便刊憲推行該發展計劃,有「先斬後奏」之嫌。她說:「如果我哋反對,咁政府仲做唔做呢?而且政府亦應該先顧吓仲住喺嗰度嘅街坊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