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殘酷法國大學生上街不浪漫 - 孫柏文

蘋果批:殘酷法國大學生上街不浪漫 - 孫柏文

從二月開始,已經斷續地在法國多個地方有大學生上街,本周二法國大學生發動過百萬人上街,所有活動目的在於反對一條已經被國會通過關於勞工的法例。
法國政府的新例,旨在讓僱主可以解僱二十六歲以下的員工,而不需要額外提供理由。事實上,市場上的僱傭關係是「你情我願」,以往那種硬性的規定會帶來甚麼惡果,稍為有推理能力的人都可以一眼看破。不過在法國這社會主義氾濫的國家,這種苦害年輕人的惡法比比皆是,絕對不足為奇。但是今次法國政府忽然良心發現,在明知新例會引來大規模的反對聲音,仍然堅決在國會通過這條法例,究竟原因是甚麼呢?
相信大家仍記得○五年的十月至十一月,法國多個地方發生了嚴重騷亂。滋事分子大多是法國面對多年結構性失業的少數族裔青年。法國青年人失業率達23%,在少數族裔居住的地方,青年人失業率更達五成以上。這些少數族裔青年,多年來沒有自力更生的機會,失去個人尊嚴,更沒有投入主流社會,形成反國家情緒,結果要宣諸焚燒汽車、破壞商舖、毆打途人等暴力行為。
法國政府有見及此,便認真推行多年來第一次,真正可以解決年輕失業問題的政策。直到現在,最支持這法例的法國總理德維爾潘,民望不停下滑,市民支持率不足三成,但是為正視青年人失業問題,德維爾潘沒有軟化,還積極推動這條法例的落實,值得《蘋果批》一讚。解除限制之後,絕對會大大提高二十六歲以下法國工人在僱主眼中的吸引力,最重要是可以幫少數族裔青年透過工作融入法國社會。這一系列措施是正確及無可厚非的。為甚麼仍有哪麼多人反對呢?

法國大學生跟世界其他地方的大學生一樣,在「紙上」相比起沒有讀過大學的同輩,對僱主來說是更有吸引力的招聘對象。因此有大學文憑的人找到工作的成功率,亦比沒有文憑的人高。在這條法例未通過之前,作為法國大學生,被招聘的機會比人高,又可享受到「免炒金牌」。現在,法例通過之後,法國大學生雖然被招聘的成功率還是比人高,但就沒了「免炒金牌」,要憑實力才可留住工作機會,也解釋了法國大學生為甚麼上街爭取他們「奉旨」有糧出的「金飯碗」。
《蘋果批》無法忍受是那些高舉「自由、博愛、平等」支持這班學生的人。這班大學生是一群不折不扣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清楚明白維持現在的勞工架構,他們會繼續是大贏家,不過犧牲了卻是少數族裔青年的希望。
歷史證明,越多所謂「保障」勞工的政府干預,勞工市場便越難融入新加入的勞動人口。在香港新加入勞動人口的人,大多數是年輕人及新移民。在僱主眼中那些沒有家底的草根階層年輕人及新移民,往往不是有吸引力的招聘對象,勞工「保障」只會令他們更難找到工作,令到草根階層人士向上爬的阻力更大,也鞏固現有中產的地位。雖然公民黨被輿論定位成草根福利黨,不過如果他們能落實黨綱中的「勞工保障」政策,那今日香港中產階層便不須害怕草根階層的挑戰,也不用擔心草根階層會威脅現在這班中產的社會地位。
所以公民黨真的是一個「中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