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蘇 資深傳媒工作者
英文《中國日報》於三月二十一日刊出「讀者來論」,題為「亮麗的政府總部能推動城市的形象」。該文指斥香港的政界人士甚麼都不滿意,反對意見往往令人莫名其妙,而最明顯的事例,就是反對政府在海旁以往添馬艦停泊的地段興建新的政府總部。
文章指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的政府總部是「一組低矮的樓房」,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早期「最惡劣的英式建築設計的現存樣板」;又指總部裏面陳腐老舊,而且聽說辦公室都很擁擠。該文提出,為香港的形象設想,政府總部應有現代和設計良好的辦公大樓,而在香港這個實行資本主義的城市,就應位於商業中心區,亦即海港之旁的上佳地段。文章的結語是,香港的立法會議員不應再有異議,應該支持政府興建新總部的計劃。
填海計劃一部份
由於《中國日報》的官方色彩,刊出這樣的言論,使添馬地段發展計劃的爭議多了幾分政治色彩。最容易教人作出的政治解讀就是,中央就香港特區政府興建新總部的計劃已經有了基本意向,不耐煩再聽到反對聲音。
政府要有堂皇體面的辦公大樓,本來無可厚非,現在還說可以推動城市的形象,似乎不應存在太多反對意見。可是,最近聽了一些關注城市發展計劃的人士所作的解釋,才比較明瞭為甚麼他們有這麼多異議。
原來,在中環海旁添馬地段興建政府總部,只是港島中環填海區整體發展計劃的其中一部份。這個填海區由中環國際金融中心伸展至灣仔會議展覽中心,再連接仍須檢討的灣仔至銅鑼灣的新填海區。
中環填海區肯定會是未來香港的黃金地段,政府在這片填海區擬建的未來發展項目除了政府辦公大樓外,還包括新的立法會大樓、碼頭前的綜合發展區及多處與海旁有關的商業。
未來須重鋪道路
根據去年運輸署提交的一份關於中環與灣仔的交通發展狀況文件,有附件開列中環填海區九個未來發展地點,地面面積總計近一百萬平方米,約七成將用作興建辦公大樓,其餘將作零售及停車場之用。在擬建計劃中,政府辦公大樓佔地只是所有辦公大樓用地的四成。
關注發展計劃的人士指出,按政府的計劃發展,這片填海區將有七成是商業用地。他們推算,將來除了數以萬計的政府僱員在這裏上班,還有數以萬計的非政府僱員到這裏工作。為了應付未來道路交通的需要,政府提出了以中環灣仔繞道為重點的運輸計劃,因此才有去年由運輸署提交的文件。他們估計,中環填海區的土地,將來可能有三分之一會用作鋪設道路,車輛排放的廢氣會做成何種程度的污染,也是令人擔憂的問題。
須看重全盤計劃
關注城市發展的人士提出的並非全是反對意見,他們只是要求政府持開放的態度,停下來多作點思考,讓公眾知情,對整個計劃有較充份的論證。
至於英文《中國日報》的「來論」,無論是否要作政治解讀,它的着眼點只是添馬艦計劃,亦即興建新政府總部辦公大樓的計劃,那是只談其一,不談其二。把整個中環填海區發展計劃看成添馬艦計劃,把異議看作反對興建新政府總部,無疑是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