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債與息:銀行買債券賺蝕好易知

淺談債與息:銀行買債券賺蝕好易知

銀行業績公布期已暫告一段落。新會計準則(HKAS39)增加了債券投資的透明度,但細心分析下,不難發現加息環境下債券投資對銀行盈利造成打擊。新準則把債券分為三大類:
1.自營賬戶(Trading)
這類別必須時刻皆按市值重估。在利率向上的環境下,它可以每天體現價格下跌的虧損。
2.持有到期賬戶(Held-to-maturity)
顧名思義,債券會持有至期限屆滿,不會中途出售,令修訂投資組合的決策彈性減少。新準則更嚴格要求債券局限於定息或浮息等簡單品種,附加較為複雜的衍生產品,必須把附加產品獨立記賬,否則便須把債券也同時撥離。
雖然這類別擁有毋須按市值重估的優點,避免債券價格下跌帶來賬面虧損,但是在債券息率回報早已被鎖定的條件下,銀行資金成本若持續上升,將導致息差收入減,甚至出現虧損的現象。
3.可銷售賬戶(Available-for-sale)及公允價值賬戶(FairValue)
有別於前者,此類別債券可於二手市場出售,而且容許附帶衍生工具,其缺點是債券必須按市值進行重估,令投資表現容易隨利率上落而大幅波動。
可銷售賬戶的債券按市值重估後,有關損益可定為損益賬(Profit&Loss)項目,令盈虧即時顯現,亦可設計撥入儲備(Reserve)項目,減少即時虧損壓力。倘若債券附有對沖的衍生產品,這產品亦須按市值重估。如市值沒有超出原債券相關風險的80%-125%範圍,便定義為「有效對沖」。這時,債券和對沖產品都同時計入損益賬,令投資的整體表現再一次呈現於公眾眼前。篇幅所限,下周續談當中的賺錢技巧。
陳鳳翔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助理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