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的歷史恩怨已有六十多年了,釣魚台主權之爭也有三十多年了,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也非始自小泉,與中方關係良好的中曾根、橋本在位時都去參拜過,中日關係為何偏在這兩年陷入僵局?不是胡錦濤和安倍晉三個人感情有甚麼變化,而是整個國際大環境和兩國的政經情勢發生了變化,正所謂形勢比人強。
利益之爭多於歷史恩怨
曾有日本學者提問:如果小泉不參拜靖國神社,中方會不會改變對日態度?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所長張蘊嶺的答覆是「不敢保證」。他認為,日方是在大的利益、戰略定位上出了差錯。
這個答覆點出了問題的實質。中日之爭,表面是歷史恩怨,但更多的還是現實利益之爭。近三十年來,中國的對日政策經歷了「聯日抗蘇(前蘇聯)、「拉日破歐美制裁」以及「全面對立」三個階段,從上世紀末的小淵惠三內閣開始,中日關係已告疏遠,到森喜朗內閣,雙方已屢生齟齬。所以,將中日關係轉差的責任完全歸咎小泉純一郎,確有欠公允。
近五年來中國在經濟上的崛起,令兩國在很多方面都位置互易。從三十年前中方向日方輸出石油,到雙方為東海石油劍拔弩張,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據說,春曉油氣田輸送管道已經鋪設到了浙江寧波,難怪日方那麼焦急萬分。
靖國神社的甲級戰犯已經供奉了快三十年了,但橋本和中曾根參拜的時候,日本的自衞隊並未跨出國境,美日安保條約也未將台灣海峽納入有事範圍;釣魚台之爭已經三十多年了,但解放軍的潛艇出現在日本沿海確實是近五年的事。
兩國未來戰場整個亞洲
一言以蔽之,靖國神社和東海主權只是兩國宣之於口的矛盾,台灣海峽才是雙方的中盤較量,最後,東北亞乃至整個亞洲才是兩國未來競爭的決戰場。
此外,也不能忽視第三方對中日關係的影響。只要中俄關係仍好於中日關係,日美關係仍好於中美關係,台海局勢依然緊張,中日關係就難有根本的改善。
北京寄望於小泉之後的日本首相,撞上的很可能是安倍晉三之類的少壯派,如意算盤恐怕要落空。(中日關係 下篇)
李平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