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 跨媒體創作人、影評人
[email protected]
看罷《油激暗戰》,帶着兩個大問題離開戲院:一、佐治古尼竟憑本片同時勇奪奧斯卡和金球獎男配角,他不是男主角嗎?二、這場由美國所挑起的能源戰爭,究竟誰才是最後贏家?
《油激暗戰》英文片名「Syriana」,這是一個美國政治幕僚常用的術語,用來形容中東未來再次重組的假設世界,但作為電影名稱,便是對美國共和黨政府的最大諷刺。如此一個抽象概念,如此一個海市蜃樓式的幻想,對那些滿以為可以憑一己私慾去營造嶄新國度的野心政客而言,根本就是一場可望而不可即的綺夢。
能源推動歷史
《油激暗戰》探討以石油為主題的能源戰爭,牽涉到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商業利益。雖然故事與背景均為虛構,但劇情與人物栩栩如生,真真假假之間劇力萬鈞,令觀眾熱血沸騰。
此片故事四線發展,扣人心弦,錯綜複雜,交織出一場因石油而起,暗中進行的激烈戰爭。影片建構出一個風雲色變的世界,由美國到中東、由王子到間諜、由政客到平民、由貪污律師到恐怖分子、由企業高層到油田工人……每個角色都舉足輕重,卻同時被捲入這場國際性能源戰爭的陰謀局中。
讓美延續霸權
能源乃戰爭之源,從早期的水源、煤礦,到今日的石油和天然氣,彷彿歷史的更替都與能源有關。七十年代,美國霸權在石油危機、經濟衰退和越戰挫敗中搖搖欲墜,卻慶幸八十年代美國打贏了冷戰,鬥垮了蘇聯,加上九十年代由科網泡沫帶動的持續繁榮,令人覺得美國已重振雄風。其實美國有苦自己知,原因正是能源。
當見識到俄羅斯以威脅停止供應天然氣,來懲罰親西方的前蘇聯藩屬如烏克蘭,便清楚能源戰確實關乎生死,叫人無力招架。美國能源需求極巨,無法完全倚靠本土產量,必須向外尋求可靠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並確保能源問題不會影響美國經濟的持續成長。
何時進攻伊朗?
早在一九九七年,當時在野的新保守主義者組成名為「新美國世紀計劃」(ProjectfortheNewAmericanCentury)的智囊機構,成員包括現時的副總統切尼、國防部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世界銀行行長也是前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福山和總統布殊弟弟杰布布殊等政界名人。他們研究出讓美國世界霸權延續多一個世紀的方法,便是「以油制歐、以油制華」。美國借「反恐」之名,對第二大石油蘊藏國伊拉克發動的戰爭,為的就是要保持未來數十年主導全球石油經濟。
當然,能源戰爭的目標不限於油田,還包括了運輸的方式,在美國成功征服伊拉克,鞏固未來石油市場的穩定後,下一個能源項目便是天然氣。現時美國輸入的天然氣,主要來自地理上較近的拉丁美洲及非洲提供液化天然氣,可是全球半數以上的天然氣儲藏量集中在俄國及伊朗,怪不得已有博彩公司開盤,美國何時以不同的藉口進攻「邪惡軸心國」之一的伊朗?
說回影片,論戲份、甚至用編劇理論來分析,佐治古尼也是本片的「男主角」!與其說他為了得到奧斯卡獎的殊榮而轉戰勝望較高的「男配角」,筆者卻以為現實和銀幕內的連場「油激暗戰」,真正主角均是一切問題的始作俑者——美國政府!
至於誰是能源戰爭的最後贏家?美國?不會吧!
http://www.cuhkacs.org/~hegu/B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