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人有一個老舍,不同的人看老舍作品電影,會有不同體會。的士司機看《駱駝祥子》,會有苦盡甘不來的滄桑共鳴;警務人員看《我這一輩子》,會看到小巡警同袍的無奈與苦澀。香港電影資料館今晚起回顧著名文學家老舍經典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讓每個香港人尋找屬於自己的故事。 記者:蔡元貴
「祥子視財如命,不相信別人,不敢把錢存在銀行,也不想把錢交給朋友,一直把錢放在自己的腰包裏,最後被人搶去。今天的現實生活裏,還有這種人。」老舍的長女舒濟來港主持「老舍經典作品電影展」,接受訪問時,她以經典作品《駱駝祥子》為例,相信現代的城市人,重溫老舍作品,還會有深刻的體會。
自稱文藝界一小卒
老舍原名舒慶春,北京滿族人,生於一八九九年,四十年前(1966年)文革期間遭迫害,投湖自盡,留下合共八百萬字的作品(見表)。老舍形容自己是「文藝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幾年來日日操練在書桌上與小櫈之間,筆是槍,把熱血灑在紙上。」膾炙人口的熱血作品,包括小說《駱駝祥子》、劇本《茶館》和大量散文。
精選六套電影放映
本身是北京老舍紀念館館長的舒濟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從老舍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老舍作品不愛描寫階級鬥爭,只反映人性,裏面的人物都渴望生活過得更美好。雖然年代不同,但那些人物對生死、愛情、錢財的看法,都好像現代人。」
繼續推廣亡父作品
香港電影資料館選了六套電影,今晚起至四月二日放映,另外還有《龍鬚溝》和《方珍珠》兩套電影安排給解放軍駐港部隊「獨家欣賞」。舒濟自己最欣賞《離婚》,因為最忠於原著;她也推薦《茶館》和《月牙兒》,說自己看了也掉淚。
女兒的心願,是把亡父的作品得以在海內外持續推廣,但是「老舍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黎晶不諱言,現時很多年輕人已經不曉得老舍是誰,「不用說香港,就是北京,年輕人已經不看老舍了;北京流行韓風,甚麼《大長今》,對老舍已經淡忘了。」
黎晶說,在香港舉辦老舍作品電影展,並非想搞甚麼文化教育,只是希望回顧一下老舍作品,即使無法產生共鳴,也可以看一看以前中國社會的面貌。他說:「很多人都去過北京旅行,但他們沒有看過以前的北京,看過老舍的電影,就會感受到北京社會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