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富翁》電視遊戲片段之「魔警再現篇」,應不應該重播呢?
不是不可以,問題是放在一個什麼樣的背景,叫做Context。
如果這家電視台,像英美文明國家一樣(對不起),在新聞之外還有其他長期配佐的新聞剖釋節目,則魔警百萬富翁片段,就可以放在這樣的節目中重播,引領觀眾的討論。
例如,像英國的BBC,有一個長壽節目叫「新聞之夜」(Newsnight),在新聞時段後播出。Newsnight有明星級的主持人壓陣,其中一個叫做柏斯曼(JeremyPaxman):他是幽默的專欄人、資深的記者、博學的時事專家,任何爭議重大的新聞案件,他都敢碰;首相、外相、跨國企業總裁,他都敢當面質問挖苦。
柏斯曼是一位知識分子,「新聞之夜」是一個知識型的節目,深受中產階級歡迎。明星級的主持人,長壽的評論節目,建立了品牌聲譽:中立、客觀、科學,只為探求真相,這就叫做權威。
用一個權威的知識人物來壓陣,用一個權威的評論節目來牢牢框套住,「魔警百萬富翁」的片段,就可以放在這個框框裏播,因為觀眾看時知道電視台的態度是真誠而專業,不是為了追求收視率然後為廣告收益創新高而開香檳。
如果由柏斯曼這樣的知識型主持講一段開場白,邀請一位皇家學會的心理專家當嘉賓,保持一個專業而道德的基調,有如捉鬼驅魔,觀眾知道,這裏是一座教堂,與我們同在的是兩位神父,今天,神父領導我們來看清楚魔鬼的臉孔,有人指引我們,觀眾就不會怕,這就叫做Context。
但是這家電視台從來沒有這一類節目,除了夜夜有一個約五分鐘的「政治評論」,起用一眾任職華文傳媒、面貌猥瑣、望之有如豬肉佬的不知名中坑,單方面發表八股連篇土共愛國式洗腦宣傳。論學識、形象、權威,這等閒雜人,當然不是JeremyPaxman。重播一段魔警片段,當做娛樂來處理,就變成中國小農社會的大窺秘,引起有識之士反感,自是必然。
《百萬富翁》是從英國人那裏全盤模仿過來的:布景、形式、燈光,以至主持人那副類紳士的英國腔。但內涵和精神,是學不會的,所以,凡事幸勿言必BBC,回歸了祖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