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清明節還有一個多星期,各大城市已出現拜山人潮,由於清明在內地不是公眾假期,很多孝子賢孫趕在清明前的周末雙休日前往掃墓。在湖北武漢和甘肅蘭州,上周末及周日拜山的人潮分別有五十五萬和二十萬人次,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預計今年掃墓人潮將會超過千萬人次。同時,內地人對掃墓方式的爭議也日趨熱烈。
在江蘇省的南京、浙江省的寧波等城市,近日拜山所用的菊花價錢倍數上漲。各種祭品銷量大幅飆升。對此,有內地網民呼籲,清明節的高消費應適可而止,傳統的燒紙上香拜山方式既浪費紙張,又污染環境,應提倡樹葬(將先人骨灰入土植樹)、網祭等文明環保方式悼念先人。
與傳統掃墓形式相比,今年不少城市如上海、瀋陽和青島,都出現代客掃墓服務等拜山新花樣,更引發爭議。在山東青島市,一家開辦此類服務的禮儀公司經理聲稱,清明節若非周末,一些白領難有時間親身掃墓,而這些人沒有守舊思想,易接受新事物,可認同花50元請人代掃墓。
生活節奏快 難回鄉祭祖
青島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孟天運也認為,現代人生活節奏愈來愈快,很多人沒時間或身在外地,清明當天請人轉達對先人的思念,無可厚非。但不少接受訪問的市民則表示,掃墓是向先人表達思念和敬意,若花錢僱人去掃墓,就把親情商業化了,失去了掃墓的本意。
現在內地人掃墓似乎並不在意清明節這個日子,不少人其實是借拜山之機,全家郊遊踏青。在湖北武漢市,傳統的「前三後四」拜山習俗已被淡化,上周末就出現掃墓人潮,在墓園附近的郊野公園及風景區也人滿為患,車位爆滿,燒烤爐具被搶租一空。
土葬仍盛行 上海墓地荒
內地雖然強力推行火化,但傳統的墓葬仍大行其道,在上海,目前海葬(骨灰入海)、壁葬(骨灰龕)、花壇葬(骨灰入土種花)等綠色殯葬僅佔總數不足一成,該市五年內可能面臨墓地荒。看準這一商機,一名德國商人特地到上海推銷其金字塔式的骨灰龕,但專家指出,國人對層壓式的骨灰龕的接受程度不高,市場前景不看好。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