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漁民心有所繫 住摜棚屋唔吼公屋

大澳漁民心有所繫 住摜棚屋唔吼公屋

【記者黃可欣報道】位於大嶼山的「東方威尼斯」大澳,一間間獨特的棚屋,每年吸引無數遊人參觀,感受那股原始的漁村氣息;但每天生活在水中央的居民,生活是怎樣的呢?是如想像中樸實自然嗎?一千五百多戶棚屋居民,去年完成電力供應改善工程,多了冷氣機,多了電熱水爐,多了洗衣機,生活「摩登咗」,但老漁民的一顆心,始終牽繫着他們的水中棚屋,不願上岸。

笑諷「有着有唔着」

四十多年前嫁來大澳的張太,今年六十六歲,日前接受本報訪問時細數十年的水上生活。說到棚屋電力近來得以改善,她表現雀躍:「以前啲電器開咗一樣,就唔敢開另一樣,老公唔畀㗎。」她說,棚屋近三十年才開始有電力供應,但一直因電力不足,經常負荷過重而停電;在炎熱的夏天,用電飯煲的時候,就不敢開風扇,晚上在房內熱得睡不了,就在房外露天的「棚頭」席地而睡。後來買了冷氣機,也因電力不穩,不能在白天使用。直至去年八月,電力供應改善工程完成,張太開心得立即多買了一部冷氣機、一部洗衣機及一部電熱水爐。她說:「我六十五歲先第一次用洗衣機同熱水爐咋!」
早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澳合眾電力的公司已開始在該處供應電力,但發電量很小,白天只有酒家獲供電,到晚上居民方可用電,該公司在一九五五年遭中華電力收購。其後棚屋居民都自行搭駁電線取電,但由於電線幼,一個電錶箱需供應數十戶,經常停電。大澳鄉事委員會副主席劉焯榮笑說,過去說到大澳的供電有句說話:「(電燈)有着有唔着」,過去每次停電都最少歷時七、八小時,最長甚至一、兩日,酒家沒有電,雪櫃的食物因而變壞,不但造成財物上的損失,亦為旅遊業帶來打擊。

擁有電器愈來愈多

時代進步,現在該區已很少停電,而棚屋居民擁有的電器也愈來愈多,甚至有電腦上網;走進棚屋內,就如一座普通大廈的單位一樣,有柚木地板與現代化的家具。大澳鄉委會主席李志峰表示,不少年輕棚屋居民都已遷出市區工作,現時留在這裏的多數是退休漁民,他們雖然力求生活現代化,但一顆心始終留在棚屋,早年政府為他們安排「上岸」遷入新建的公屋,只獲極少數人響應,入住率甚低。

棚屋的室內設計與一般大廈單位差不多。梁祖彝攝

大澳電力供應設施改善後,棚屋居民不必再為用電擔心。圖為一名漁民在棚頭補織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