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發展委員會轄下的管治及政治發展委員會上星期召開第三次會議,討論發展民主與經濟的關係。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在會後發表偉論,說香港要落實普選,就先要防止免費午餐式的福利主義出現,用以保護香港自由經濟的「金漆招牌」。
曾特首在去年鳥籠政改被推倒以後,已經多次表示會先發展經濟,後談論民主。這些把民主和經濟對立起來的狹隘觀點,不但無視港人對民主的訴求,對自由的珍重,更是為大政府延續強權管治提供漂亮藉口。
致力反對福利主義的自由思想大師佛利民(MiltonFriedman)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版了《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就反覆指出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經濟自由的最佳表現就是市場,人們自願相互交易,各取其利,過程更不需要強制手段來實現協調。政治自由的意義更加明顯,就是指人們不會受到其他人的強權壓制。兩者背後的理念都是相信人的行為與生活,應該是個人自行選擇的結果,而不應有外力干預。
阻礙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免於干預的真正敵人,並不是呈於一時的福利主義,而是無法制約的強權政府,權力愈是集中,愈會威脅自由。今天由小圈子選舉出來的曾特首統領龐大官僚,以強政勵治為口號,事事干預。處處受掣肘的立法會監督乏力,又沒有健全政黨政治制衡,特區政府的強權只會愈來愈大。
佛利民特別提醒我們,不管是舞蹈還是繪畫,科學還是文學,工業還是農業,文明的巨大進步從來不是來自集權的政府。當特區政府告訴我們要以土地換取資源發展文化藝術,要以補貼特權支援數碼天地,就會出現西九龍和數碼港般的鬧劇,還同時對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造成破壞。
要防止大政府繼續肆意毀壞自由,就必須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政府的職責範圍必須具有限度;第二,政府的權力必須分散。我們應該倡議能夠讓市場接手的事務都請政府放手,除了減少官僚陋習,還是把政府的職責限制起來。用學券和租金券取代教統局和房委會就是值得實踐的其中兩個例子。而要將特區政府的權力分散,就應縱向以定期選舉讓行政政權更替,同時堅固立法司法制約,橫向下放地方自治權力,建立地方行政當局。
對於福利主義的疑慮,佛利民就痛斥福利政策的目標都是崇高的,但結果卻往往相反。因為「對所有人公平分配」的福利主義觀點,把追求「結果均等」放在自由之上,這不但得不到平等,也得不到自由,最終還削弱家庭的功能,減少資本累積,降低人們對工作、儲蓄和革新的興趣。
我們相信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的重要,就應該相信人們有懂得選擇的能力。香港人熱愛自由,篤信「人人都有機會」就是合理的平等,就算明天普選,香港都不會成為免費午餐的福利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