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漁鄉風情由破舊漁船開始

300年漁鄉風情由破舊漁船開始

據記載,充滿漁鄉風情的大澳棚屋歷史可追溯至三百年前。那個年代,漁民都是住在只有二十呎長、數呎闊的小漁船上,隨着人口增加,一家人由一條船分為兩條船,後來更陸續在近岸地方搭建棚屋居住。

早期結構似連環船

最早期的棚屋是把破舊漁船加木柱升高,到後來漁民開始以樹皮、木板和鐵皮作材料建屋,先在水邊用水杉或木杉打樁,然後在樁子上搭建住屋,屬杆欄式建築。
棚屋的設計一間扣一間,每間以木板作公眾通道連結,結構類似連環船,由於棚屋的地台建得比陸地還高,不易出現「水浸屋」情況。
時至今日,棚屋的形狀和材料都有不少轉變。雖然都是以木材為主要材料,但屋頂由像船篷的拱頂改為平頂,用鋅鐵蓋建,內部以柚木為主。
大澳鄉委會主席李志峰稱,新式棚屋底部會用麻石或一種堅固的坤甸木造支柱地基,每隔六至十呎就有一條柱支撐,屋內設有客廳、睡房、廚房及廁所,但廁所沒有接駁污水渠,直接排入水中。

部份由單層變複式

經居民不斷修建,部份棚屋由單層變成複式。李志峰說,棚屋有方形及長形,由二百平方呎到四百呎不等,但連「棚頭」或「棚尾」(有如露台,用以休憩、補漁網、曬鹹魚)可達五、六百平方呎,棚屋都設有梯子從棚頭伸延入水中,方便居民上落漁船。現時興建一間二百多平方呎的棚屋,費用需二、三十萬元。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