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保障基金(簡稱「社保基金」)的性質,有點像香港的強積金,是為了中國居民退休保障而設,不同之處是基金是由政府所管理,受益人不能選擇所投資的工具。
社保基金在2000年成立,基金成立的初期,只是投資內地的銀行定息產品及低風險的投資,所以回報不算高。
這種低風險、低回報的投資策略,是可以了解的,因為社保基金涉及中國居民的退休保障,所以投資之時必須審慎行事。其次是最終受益人是中國居民,因此在投資之時,要考慮滙率風險的問題。既然受益人是在中國,所使用的貨幣是人民幣,那麼投資之時,最佳的資產自然是人民幣資產──例如國企股份。
近年社保基金買了不少國企股,但大多數是它們未上市之前入股的。有關股份有交通銀行(3328)、中國銀行及中國工商銀行等。以交通銀行為例,上市之後已為社保基金帶來數十巴仙的回報。社保基金之所以入股內地銀行,除了支持中國金融改革起帶頭作用之外,在招股之前入股,價錢可以便宜些,上市後賺錢的機會亦比較大。
社保基金押重注
上述提及幾隻內地銀行股,都是中國最大銀行,而有報道說這些銀行投資已佔社保基金資產值18%以上,算是「超重」(overweight)。
作為退休保障的投資管理,風險及回報是重要考慮因素,相信社保基金已充份考慮這些問題。現時社保基金規模約2000多億人民幣,但預計所需資金缺口要2萬億元,是現在規模的10倍,那麼是否表示社保基金之中的投資組合,有信心在未來15-20年來翻幾番?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持有幾隻銀行股除了是「愛國」,支持中國的社會保障之外,亦可能是不俗的投資選擇呢!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