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一個投資課程中,筆者先後跟一位在某大行任職的外滙交易員及一位對沖基金經理談到投資事項,有趣地,他們兩人不約而同地表示,當他們為公司作出投資策略,及進行買賣部署時,其回報及成績往往較他們為自己的投資組合進行買賣時為佳。換句話說,他們為其公司作投資或炒賣時有不俗表現,但當為自己投資時卻表現平平。
至於為何會有此現象?據他們指出,為公司作出投資策略時,他們有一套規則須要遵守,例如在買賣時要寫出買賣的原因及報告,好像為何要吸納該股、預期升幅,以及一旦出錯時的止蝕位等資金風險管理。
最搞笑的是,該位外滙交易員談到,其公司每個月會給他們1個Quota,假若在某個月份,他的炒賣成績不濟,輸得多過Quota時,他便要退下火線,在該月份暫時不用為公司炒賣,改為在盤房內「執頭執尾」,例如為其他同事買下午茶之類的工作,變相為另類的懲罰,此舉同時可防止他炒賣過度。
整體來說,交易員為公司作投資買賣時成績較佳,其主要原因是公司有一套硬性規定的投資紀律及規則,強制交易員遵守。
至於當他們為自己投資時,雖然資金是自己的,理應更為審慎,但是無人監管下,儘管他們知道有一套買賣守則,可是卻會常常出現超越守則的情況,例如會因一時的情緒,單以一些消息入市,不理會是否合乎投資原則。此外,亦會因為資金是自己的,即使投資出現虧損時,也不會止蝕,令虧損過度。原來太自由及無人監管,在投資上未必是好事。
入市前列出買貨原因
基本上,除了資訊、器材及工具之外,嚴守一套投資守則,亦是機構投資者優於一般小投資者之處。
筆者察覺,若大家在作出投資決定前,先行寥寥數句寫出為甚麼吸納某隻股份的原因(註:若只因某某專家推介,不可算作吸納原因)、預期上升目標,以及最重要的一旦出錯時之止蝕水平。雖然此舉未必令閣下可即時賺錢,但肯定可減低很多錯誤的決定,避免不少無謂的損失。
譚紹興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