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天天都喝到咖啡,優質的咖啡、稀罕的咖啡、普及的咖啡、聊勝於無的咖啡……不知它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中國人一直品茶詠茶,所以史籍或民間刊物中最早找到品啡詠啡的文字,應是邂逅之始。而且寫作人總比老百姓更多嚐新機會,嚐了怎捨得不發諸為文以示先進前衞文明?
某日,掀晚清年間上海的《竹枝詞》,有一段看似費解的詞兒:
「考非何物共呼名?
市上相傳豆製成。
色類沙糖甜帶苦,
西人每食代茶烹。」
用字普通,無采,不知是啥?「考非」?原來就是coffee最早的中譯。
也有譯為「加非」的,因為有位詩人「吃過苦」,他寫道:
「飲歡加非茶,忘卻調牛乳;牛乳如歡甜,加非似濃苦。」
從前大都會上海人是這樣的發現新大陸,接觸新鮮物事西洋飲食,貓兒試步似的,忙不迭向其他大鄉里展示。由「考非」到「加非」到「咖啡」,又過了一百年。
中國人喝咖啡沒日本人講究——他們連這兩個字也如珠如寶地寫作「珈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