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做得更好

他們做得更好

古德明

新中國人大會議結束了。溫家寶總理會見記者,談到在職三年感受:「我最痛心的,是未能把醫療、上學、住房、安全等問題解決得更好。」換言之,問題已經解決得很好。所以溫家寶不是求「較好」,只是求「更好」。
遼寧遼陽市農民孫守軍可以為溫家寶的話作證。二○○四年,他兒子考上大學。有一天,他待兒子外出後,服毒自殺,留下遺書說:「孩子,我沒有錢供你上大學,只有一死。」他賴以為生的田地早被新中國政府徵用了,否則他應該死得更好。
甘肅榆中縣農家女楊英芳也可以作證。二○○五年,她因家貧不能上高中,悄悄走到百丈懸崖跳下去。結果只是重傷而已,比隕命更好。
此外還有四川重慶市三輪車夫吳存仁。他為了賺錢支付兒子的大學學費,夙興夜寐,不停踩車,今年三月,倒在車中死了。死因是經年累月沒有休息得更好。
大陸各地有多少個吳存仁、楊英芳、孫守軍,沒有人知道;但新中國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知道吳存仁之流不自量力。他告訴記者說:「今天實行市場經濟,非義務教育既是一種消費,就應按自己的經濟能力選擇,好比買衣服,有錢可以買一萬元一套的,沒錢就買一百元一套的。現在很多人要往好學校裏擠,並不理性。」

從前,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學生送上薄禮即可獲得教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南郭惠子覺得孔門很雜,問孔子門生子貢:「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說:「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拒,欲去者不止。」孔子得意門生之中,「子夏貧,衣若懸鶉」;顏回更貧,「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從此,教育不分貧富觀念就深植中國人心。(事見《論語.衞靈公、述而、雍也》及《荀子.法行、大略》)
漢朝時,琅玡有個八歲孤兒承宮,為人放豬。鄉里徐子盛興學,教授《春秋》,承宮就常丟下豬去聽講。豬主知道了,要打他,徐子盛和門生勸止,還留下承宮一起讀書,承宮則為同學拾薪換溫飽,「勤學不倦」,終成大儒。孔子有教無類精神,見於徐子盛;有教無類的結果,則見於承宮官拜侍中祭酒,「名播匈奴」(《後漢書.承宮傳》)。
宋朝真宗年間,兗州守臣孫奭建學校教百姓,以俸錢津貼學生,只是終難持久,於是上書真宗,「乞給田十頃為學糧」,真宗答應了。從此,「諸州給學田」(《續資治通鑑.宋真宗乾興元年》)。然則中共所謂封建時代,貧困學生仍可獲官家資助上學,憑學問拜相拜將。
現在,新中國教育部的市場經濟取代了孔子的有教無類。當然,這種市場經濟有點中共特色。例如浙江省月前花四十二萬元,供當地三十位沒有讀過高中的人免費上清華大學,進修十二天。入學條件簡單不過:他們家財要有億萬元,每年納稅要有千萬元。假如你覺得這也不算過分,那麼,他們可以做得更好。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和哈佛大學合辦中共高官培訓班,上課共十二個星期,每位高官二十萬元的學費都由百姓支付。
孔子生於新中國,一定不可做教育部長,也不可做教育部發言人。因為中共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