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訊:恐怖的中裝

上海通訊:恐怖的中裝

倘若不是偶爾打開電視看到如此陰森恐怖的時裝表演,上海人是斷難知道這一年一度自娛的國際服裝文化節又開始。似乎是為了體現中國特色、上海特色,自這個「怪胎」十五六年前降臨人世,關於中裝、旗袍的表演就沒有停止過。
第一屆,旗袍是怎麼樣的,早沒人記得。模糊的記憶裏,是捧紅了馬豔麗,而領受冠軍獎盃所穿的旗袍,好像是用綢緞被面剪裁的。馬是河南人,自然無從明白,上海人送被面,一般是為親朋好友最後一次送行。後來,好像不流行織錦緞的中裝(唐裝),取而代之的是白色絲綢,上面畫一個大大的京劇臉譜,於是,在模特兒身體某個要命的部位,統統有了一張血盆大口。
當服裝節與行政部門度過開初幾年的蜜月期後,各種急於出名的、不再那麼年輕的、半路出家的,林林總總的設計師,都不約而同打起了中裝的主意。
某設計師原先是一個年輕音樂團的演員,後因收養孤兒成了慈善家,這時候便不失時機地成為中裝設計師。她的一台騷,並排出場的一律是風韻猶存的中老年模特兒,旗袍、花傘、檀香扇,整個舞台儼然是當年四馬路流鶯薈萃的再現;也有從北方南下來湊熱鬧的,紫禁城的房頂,一個個都成了模特兒頭上的帽子,來來回回遊蕩,讓人懷疑設計師是拆遷組的工作人員……

單肩露背取代東方理念

如今的中裝,在五六年前大熱過後,其易起皺、抽絲,難洗滌、保存等缺點已經為消費者所熟知,前台的中裝則向着更繁、更露的方向發展。
在昏暗的燈光中,原先旗袍含蓄的東方理念被單肩露背所取代;盤花扣更超越了原先的鎖衣功能而成了一種純粹的擺設,難怪有人可以把它做得如同牡丹花這般的規模;當傳統戲曲中包公經典的官袍被演變成窈窕淑女的晚禮服時,相信即使閻羅在世,也將吃驚不小。
游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