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需要一座新銅像 - 陶傑

特區需要一座新銅像 - 陶傑

陳水扁終統後,再有新動作,宣布拆除台灣一千多座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的銅像。台北街頭孫中山蔣介石之類的銅像太多,有礙觀瞻,淪為流浪犬便溺勝地。此等銅像,雕刻粗糙,缺乏美感,與倫敦巴黎街頭將士英雄的銅雕的藝術風貌,相比之下有如小學六年級的勞作水準。兼且銅像來來去去不是姓孫就是姓蔣,黑夜放眼街頭如見幢幢鬼魅,把銅像拆光,廢除個人崇拜,讓台灣人完全走出父權的三千年陰影,是進步之舉。
況且銅像文化,並非中國傳統、直接由西方盲目引入。中國三千年帝制,上自堯舜禹,下至廢帝溥儀,皇帝斃命後最多只起皇陵,風光其號,厚葬其屍,宗廟煌煌,絕無豎立銅像之舉。今天到十三陵看看,何曾有一座萬曆皇帝的銅像?雕刻是西洋藝術,與中國文化相斥,今日中華大地包括許多所謂景點,把屈原岳飛之流的古人重塑石膏,不倫不類,高鼻子、大眼睛、雙眼皮,面容美學全部仿效西方中坑明星,造工千篇一律,有又如香港漫畫「龍虎門」、「中華英雄」裏的濃眉大眼的「王小虎」、「石黑龍」等,徒令有識者見笑。
連紐約唐人區法拉盛,竟也豎立了一座咖啡色的孔子像,雕工粗鄙,富有虎豹別墅風格,造態和顏色帶有高度厭惡性,自以為尊孔,其實是唐人帶頭侮辱自己的祖先。香港特區或因前蒙受英殖教化,知道銅像不可以亂立,即使有英明領袖董建華八年勵治,把香港建設為一個欣欣向榮的亞洲國際城市(此一形容僅是重複了董八年親中挺董保皇輿論的口徑,只要恢復一點記憶,就不會有驚嚇感),董主席因腳患不幸退任,至今未見有人提出為董先生豎立銅像,座建於添馬艦。從好的方面來看,香港人思想西化,並無為強人領袖豎立銅像的陳腐小農思想,從壞的一面看,董某人走茶涼,一旦倒台,其任內圍繞失伴的一干奴才擦鞋仔,即作鳥獸散,倡議為「董生」立紀念銅像,今日只會得罪曾蔭權,無法為自己帶來利益。
中國人太現實了。然而筆者照照鏡子,發現自己與田北辰一樣,也頗有點「鬼佬作風」,覺得如此對待董建華,實有欠公允。筆者在董任內雖然批董甚殷,但其實與鬼佬管理行政風格一樣,是「對事不對人」。眼見昔日親中挺董保皇分子嘴臉如此涼薄,本人實在為董先生感到不平。

為了向特區下一代灌輸何謂厚道,何謂敬老,筆者在此倡議:特區宜科學、客觀、公平地為董建華先生建立一座銅像,紀念老人家九七後對香港建設的偉大貢獻,並在銅像的石座之上,把董某任內各方親中保皇挺董分子,長期熱情讚頌董建華一直至曾蔭權上台而忽然終止的種種挺董、擦董、舔董溢美的言詞,摘其精要,連同作者芳名,銘刻其上,以便將來小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到此慎終思遠而朗聲誦讀,必可對君臣奴才之中國國情與香港董治時代之實況,有一個真實的認識和評價,兼可向日本垂範,如何客觀對待歷史。
董建華銅像落成之日,相信政治家曾蔭權定必隆重主持剪綵,並致以感人肺腑的演詞,語至一半,哽咽難續,如此於增進社會和諧、保存歷史記憶,善誘子孫,開啟民智,實在大有全方位全天候之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