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係哪來黃金時代

中俄關係哪來黃金時代

張華

俄羅斯總統普京第四次訪問中國,與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後公布的聯合聲明,強調能源合作是「中俄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組成部份」;雙方還簽訂了十五份合作協議,涉及政治、外交、能源、金融等領域。表面上,中俄關係日漸緊密,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李輝表示,目前中俄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準」,內地傳媒更形容,中俄關係再次迎來「黃金時代」。事實是這樣嗎?

筆者認為,中俄關係雖然已發展到某個「高度」,但絕非「黃金時代」。事實上,有兩個重要的尺度,可以幫助我們判度中俄的實質關係到底處於甚麼狀態:武售和能源合作。過去十多年,受到西方的武器禁售令影響,中國只能向俄羅斯採購先進軍備,而過去三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逾五十億美元軍備,佔俄國武器出口量一半。
但是,無論蘇二十七或蘇三十戰機、基洛級潛艇、現代級驅逐艦,還是雷達、導彈系統等,俄羅斯輸往中國的武器都不是最尖端的,甚至較出售給印度的同型號還要次一級。顯然,俄羅斯對中國這個「戰略協作夥伴」並不完全放心,處處提防,而普京此行,並沒表明要提升售華武器的科技含量。

能源合作遇挫

中俄能源合作更是一波三折。一九九九年,俄羅斯初步同意在西伯利亞興建一條石油管道,將俄國石油直接輸往黑龍江省大慶市,但俄方態度反覆,甚至一度擱置此計劃。一般相信,除了討價還價爭取更好的條件,俄羅斯主要還是擔心為中國提供穩定的石油供應後,中國勢必加速崛起,經濟愈來愈強大,對俄國的安全構成威脅,因而遲遲不肯落實輸油管計劃。
這次普京來訪之前,中方專家仍然樂觀地認為,中俄簽署石油管道的可能性非常大,很可能於本年底或明年初動工。但事與願違,這次聯合聲明中只強調能源合作的重要性,並沒落實中俄輸油管計劃。由此觀之,中俄關係遠沒進入「前所未有的高水準」。

分歧逐漸暴露

普京訪華,不僅在輸油管問題上沒有突破,一些原本被刻意隱藏的分歧反而被暴露出來。中俄聯合聲明指出,「雙方同意加強邊境地區的環境保護,積極預防環境事故。雙方就簽署跨界水保護和合理利用合作的協定加快磋商」。事實上,這應該是針對去年底的吉林石化洩漏大量「苯」入松花江,造成該流域的生態災難,俄羅斯多個邊境城市也受到影響,引致俄方非常不滿,而污染問題至今仍未徹底解決。這段話,相信是俄方堅持在聯合聲明中加進去,以示不滿。
因此,筆者以為,中俄關係不但不是處於「黃金時代」,相反還可能從高峯走向下坡路。目前維繫中俄關係的,並不是經濟利益,而是政治和戰略上的需要。缺少了能源合作,中俄之間的經濟依存度微不足道,去年中俄貿易額不足三百億美元,約佔中國外貿總額的百分二。
但是,兩國的政治關係又取決於各自與美國的關係。這是很複雜的「大三角關係」。冷戰時代後期開始,中美俄「大三角關係」不僅影響三個國家之間的關係,也主導全球的局勢。

關係難有突破

去年開始,中美關係漸趨穩定,胡錦濤下月訪美後,如果布殊向中國提出的「負責任的共同經營者(Stakeholder)」這個概念,獲得胡錦濤確認,兩國關係的定位將更加清晰,往後幾年的中美關係將在這個框架之下更趨穩定。事實上,中國現時已很有信心處理中美關係,在此情況下,北京也就減低了利用俄羅斯向美國施壓的需要,中俄自然沒必要再表現得過份親熱。除非俄方願意進一步放開石油和武器輸華的限制,否則中俄關係很難再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