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要為公民黨「定位」。這種事很玄妙,似乎代表「中產」,就必然脫離「基層」,而認同一些「基層」爭取的目標,就會偏離了「中產」而走向「激進」,因而失去了對「中產」的號召力。總之,「跨階層」決無可能,而「中產」與「基層」之間有階級利益矛盾,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是個零和遊戲。
這套思想框架已太陳舊了。香港的中產人士認同的一套核心價值,根本就有很強的社會良心的成分,認同現代社會必須是一個邁向公平公義而尊重每一個人的和諧社會;保障人權、照顧弱勢社群、反對一切歧視、重視可持續發展等等理念,根本就是現代國際社會共通的基本理念。在這個範疇之內,應否實行最低工資,什麼是合理的綜援制度與水平等問題,只是一個如何體現基本價值的技術性的討論,而非利益衝突,正如滅貧是個一致的目標,並無「中產」與「基層」之分。
有社會良知的「中產」──包括專業人士──不能忍受、引以為恥的是涼薄的政府、涼薄的社會。不但理智和原則令我們有這個態度,「階級成分」的影響也發揮了同樣的作用。香港的中產絕大部分出身基層,父母吃過苦,自己吃過苦,童年經歷感受至深。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我吃過苦,現在你吃苦有何出奇?但絕大多數人不會是這樣,而會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都是「基層」,人人平等,一人一票,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這是我們最堅持的信念。一個社會的進步程度不是以最富有的階層量度,而是以普羅市民可得的待遇為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