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俄羅斯前日簽署了能源合作協議,俄國將興建兩條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同時讓中國石油氣天然集團公司,跟俄羅斯國有企業合作,聯合開發俄國的石油和天然氣。不過,中國為今後「石油供應安全」,向俄羅斯買一份「保險」,顯然並不足夠,原因有二:
一、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ImportDependence,指原油和石油產品的進口量,與總消費量的比率)會繼續猛升。據中國石油問題專家估計,2010年比率上升至53%;到2020年將高達62%。為了滿足國內需求,源源輸入石油,是唯一解決短缺的方法。
二、目前中國入口的石油,大部份來自中東。但中國的海軍力量,據《珍氏防衛》的研究,無能力保護從中東經馬六甲的運油航道安全。因此,即使中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仍然留下一個很大的安全漏洞。
再放眼全球石油供需,因中國和印度經濟崛起,出現了巨大變化。2004年出版《石油因素》(OilFactor)一書的StephenLeeb,他預測有「黑金」之稱的石油,價格到2010年將升至每桶100美元(昨日北海布蘭特原油期貨曾報61.76美元),名噪一時。據Leeb分析,中國與印度平均每人每年消費5.5桶石油,發達國家則為39桶。隨着中印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均耗油量會增加,估計對石油的需求,每年以6%增長,所以油價一定大幅上揚。
經濟崩圍來臨
Leeb近日再出新書向市場發出警告──《經濟崩圍來臨》(TheComingEconomicCollapse),原因是「石油高峯」(PeakOil)的威力即將爆發,高油價將打殘美國經濟。
所謂「石油高峯」,是指油田產量抵達高峯後,即出現鐘形曲線(BellCurve),顯示油田已開採了一半。從蘊藏的表面數據看,油量還有很多,以致大家都沒有警戒。不過,當高峯期一過,產量便急遽驟降,因為開採隨油量減少而愈來愈困難,成本遽增,到最後,開採變得不符合經濟原則。例如1991年在哥倫比亞CruzBeana發現的油田,是70年代以來在北半球最大的發現,但產量從最初投產的每日50萬桶,急跌至2002年的20萬桶,開採成本不斷增加。
事實上,油價從1990年每桶約10美元,上升至如今60多美元,升勢相當凌厲,但世界經濟似乎未受重挫。其中原因,是石油依存度(以石油消費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持續下跌。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估計,目前全球經濟對石油的依存度,較上世紀70年代水平低38%,所以第一波石油漲價,未損經濟分毫,但第二波「石油高峯」引發的破壞力,是否像Leeb所估計那樣,顯然也有值得留神之處。
外行人指點經濟
由香港大律師及專業人士組成的「公民黨」,終於組黨完成,以追求普選為目標。不過,公民黨的經濟政策,就令人不敢恭維──尤其盲目推動反壟斷立法,破壞經濟自由。
記得產業經濟學家FrederickM.Scherer有一句常掛嘴邊的話:「能夠埋葬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力量只有兩個──壟斷和反壟斷法。」
壟斷破壞競爭,但反壟斷法在執行時,往往倒行逆施,損害競爭環境更甚。以1920年的「美利堅合眾國訴美國鋼鐵公司」(UnitedStatesV.U.S.SteelCorp.)為例,最高法院裁決,由數家鋼鐵公司合併而成的美國鋼鐵公司,並無壟斷傾向和意圖。理由是──雖然合併令鋼鐵的市價上升,但合併後的美國鋼鐵佔有率,較合併前各成員公司的市場佔有率總和要低。這顯然是缺乏經濟學知識所得出的似是而非的結論。
今天,任何合格的產業經濟學家都可以證明,在類似鋼鐵市場裏,由合併而生的壟斷行為,後果恰恰就是價格提升,但市場佔有率卻下降。原因很簡單,若然不提高價格,則合併何來好處?當提高了價格,其他公司便可趁機多銷,或有新公司進入市場,這樣一來,合併公司的市場佔有率便下降,但市場價格提升後,偏離邊際成本更遠,這個市場的壟斷成份也更高。
最近,在報章的評論版看到,一些研究人文學科和傳播學的學者,圍攻經濟學者,以為毋須經濟學訓練,便可以討論經濟學問題,實在也犯了外行人指點內行人的毛病。
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