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問題愈鬧愈深化,員工派代表去聯合國申訴,此舉算不算「告洋狀」?筆者認為不算。因為聯合國的頭目是一個黑人,聯合國事事與美帝對着抗,黑人秘書長安南是第三世界弱小國家領袖,香港電台找上了聯合國幫助,絕非「告洋狀」,而是找第三世界黑鬼兄弟評理而已,不必破口大罵。
然而港台今天申訴聯合國,明天找南非的非洲人國民大會聽證,甚至後天拉衫尾,找拉登出頭,也不是辦法。由光豬八壯士組成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已經達成結論,指「港台獨立」是方案之一。既然香港電台有「亞洲BBC」的美譽,而英國的BBC獨立運作,向英國國民收取廣播費,每年每戶家庭約八十英鎊,香港電台獨立經營,與政府脫鈎,亦可參考此一模式。
有論者指港台的出路在於公司化。公司化後的獨立港台如何經營?當然不可指望向中方靠攏的香港富商打本。在親中勢力一輪喝罵之下,恐怕也沒有多少商家敢給新港台廣告。但是二○○三年香港有五十萬人大遊行,這五十萬人應該是言論和廣播自由的堅定支持者。如採行BBC模式,五十萬人每人捐款一百元,港台一年即有五千萬經營費,公司化之後的新港台由小做起,節衣縮食,走BBC之路,應無問題。
如果連每年五千萬元也徵集不到,則證明香港人對民主和自由的訴求已起變化,港台則大可就此解散。香港人是否想擁有自己的喉舌?視乎港人願不願意打本一起BBC。香港電台的生死存亡,就是一塊試金石。
特區政府也沒有損失,甩掉了港台這個大包袱,正可精簡機構,另以每年五百萬元公帑搭建一個「特區政府臨時喉舌電台」,事不宜遲,馬上成立,因為曾蔭權要爭取連任,而此一喉舌電台即為協助曾特首連任而設,為期一年,故名之為臨時喉舌電台,一年之後,「臨時」二字取消,改為全方位支持曾蔭權政府各項施政之正式喉舌。
此一臨時喉舌電台,無論幕前開咪名嘴,還是幕後工程人員,皆可清一色聘用親中愛國人士擔任,一來平息親中陣營聲稱在曾某上台後不獲重用的怒火,二來此一喉舌電台,無論是短期一載還是未來七年,皆以全職瞓身挺曾護特府為己任,既然親中陣營在兩會前的倒曾風波後,已與特首冰釋前嫌,紛紛改口聲稱支持曾蔭權連任,則這是一個黃金機會,可以化口頭承諾為實際的挺曾行動。從此所謂親中陣營倒曾之說,將一掃而空,雙贏之局,何樂而不為?
香港電台即可一分為二:上有「特區政府臨時喉舌電台」,下有走公司化道路、仿效英國BBC之「香港公民電台」,(「公民」二字作廣義用,並非某一同名政黨之專用喉舌),符合了香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元面貌,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從此一勞永逸,了結一場令人煩厭的政治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