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憂逾千人露宿街頭<br>聯國停資助滯港者

團體憂逾千人露宿街頭
聯國停資助滯港者

【本報訊】備受各國「拖數」困擾的聯合國,正進行全球「瘦身」大行動!其中拖欠港府十一億港元的難民專員公署駐港辦事處,遭削減兩成財政預算,署方將於下月底停止資助等候甄別身份人士。協助難民的組織擔心,事件會令無助者露宿街頭或淪為罪犯,甚至激起逾千名滯港者怨憤,成為都市炸彈,呼籲港府介入援助。 記者:吳淑義

聯合國每年經費約二十億美元(約一百五十六億港元),主要來自各國會費及捐助,但近年部份國家欲借「拖數」達至政治目的。其中日本去年爭取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時,曾威脅不能「入常」,會面臨國人要求削資壓力。美國亦於去年底以要求加快秘書處改革步伐為由,對撥款安排諸多留難,令聯合國陷入財困。

每年開支逾四百萬

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駐港辦事處負責人MoniqueSokhan稱:「駐港辦事處去年已被削一成預算,今年再度被削兩成預算,停止支援求助者實屬迫不得已。」目前約有一千二百人等候核實難民資格,其中約八十名未成年兒童、嚴重病患及有困難婦女每月可獲二千四百元資助,每年開支逾四百萬元。本港有一百一十七人被核實為難民,依據國際慣例,該類人士將不受影響。
Sokhan承認向保安局求助被拒,由於公署因越南難民問題仍欠港府十一億元,故「不好意思」要求港府撥款,亦怕反過來被追收「爛賬」。Sokhan指出,在港照顧一名難民的費用,比非洲貴一百倍,但公眾對援助難民已感厭倦,令籌募捐助出現困難。公署資料顯示,去年港人對聯合國的捐款僅約一萬三千港元。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練安妮擔心,受影響人士會淪為露宿者,衍生罪案及其他問題,甚至有「漣漪效應」,令逾千名滯港者變成社會潛在炸彈,故促請港府主動協助。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涂謹申認為,本港作為國際城市及富庶地區,向滯港者提供協助能提升國際形象,不應擔心被濫用而把所有人拒諸門外。
本港在一九七九年宣布成為「第一收容港」,無條件接收越南船民,該政策於一九九八年取消,此後抵港的船民會被視為非法入境者。至二○○○年,港府給予滯港的一千四百名船民合法居留權,替纏繞本港四分一世紀的難民噩夢打上句號。累積耗費逾八十七億港元,當中包括替聯合國墊支的十一億元的難民營開支。

來自剛果的高蓮揹着剛滿兩歲的女兒稱,一旦削減資助後將無家可歸,對前路感徬徨。
黃建通攝

當年大批越南船民湧港,為本港帶來沉重經濟負擔。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