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香港坊間最流行的其中一種陳腔濫調,就是甚麼東西都投訴「被政治化」。
其實只要大家細心留意,就不難發現這只是一種「鬥敗公雞」的語言,用來為自己找尋下台階,為自己營造一個無辜受害者的形象,以存顏面。
最近一個例子,便是九鐵管理層。他們私下辯稱:整件事由始至終,都只是一單有關公司「管理」和「內部溝通」的事件,但卻被傳媒渲染,套上「兵諫」、「逼宮」及「叛變」等情緒化字眼之後,就被高度「政治化」,令事件變質,黎文熹等人亦成了「政治化」、「傳媒公審」之下的受害者。
將員工捲入事件
我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試想想,如果整件事僅止於九鐵管理層向管理局發出不滿田北辰的三封信,那你還可以辯稱事件為公司「內部管理」問題。
即使事發後被神通廣大的傳媒揭發,你仍然可以保持緘默,堅守這是公司「內部溝通」,保密應予尊重。但當你由上而下,全力搜集公司四千名員工的簽名時,這已經是一場campaign(政治運動)了。管理層彼此溝通,是不會將員工捲入並用作「晒馬」的,這是管理常識ABC。
政治手段不濟事
再者,當事件發展到田北辰召開記者會請辭時,黎等趕急在晚上十時同樣召開記者會,作出「四大否認」,並逐一反擊田的言論,更直指其作風牴觸專業精神、專業判斷。這時,事件已經演變成一場公開的「政治鬥爭」,各自透過傳媒爭取輿論支持,再也不能說是九鐵內部事務了。
至於其後黎啟憲等二十人「踩場」挺黎事件,以及被記者問及若然田北辰辭職可否解決問題,那一句「或者可能是可行方案」的回應,是否已經「政治化」,已有很多評論論及,在此不贅。
從這三個失誤可見,問題不在於傳媒為事件冠上「政治化」標籤,而是九鐵管理層的政治手段太不濟事而已。
相反,田北辰顯得高明很多。今次傳媒站在他的一方,固然與他素來有「傳媒之友」這個背景優勢有關(諷刺的是,就是因為「傳媒之友」這四個字令他與黎等人交惡);尤其他在過程中表現得體,沒有被憤怒衝昏頭腦,又懂利用提出請辭這種「以退為進」的手段,更令傳媒傾向為他站台。
傳媒前高下立判
在宣布辭職的記者會中,田北辰說希望將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引入九鐵,提升效率及透明度,加強問責制,並相信做法獲市民支持,又表示理解九鐵管理層及員工可能因此而增加壓力。簡單幾句話,便為事件以及矛盾定了性。他又形容處處針對自己的管理層「是好人、老實人」,更令公眾對他產生好感。
相對黎文熹在記者會表現得咄咄迫人,田北辰也只報以一句「感到驚訝」,言簡意賅、恰到好處,兩者相比可謂高下立判。
如果九鐵管理層由始至終,能將事件堅持當作「管理」和「內部溝通」事情處理,而不是大耍一些低水平的政治手段,相信他們不會像今天般輸得一敗塗地。
隔周刊出